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75.00
折扣价: 131.25
折扣购买: 文章与书评(1890-1910年)(精)/胡塞尔文集
ISBN: 9787100201292
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著名德国哲学家,其开创的现象学运动,极大地影响了二十世纪欧陆哲学的走向。曾任教于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与弗莱堡大学。主要著作有《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等。 译者简介: 高松,哲学博士。发表论文多篇,承担的科研项目:1.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当代德语哲学译介与研究”(13&ZD069)子课题“英美分析哲学在当代德语世界”负责人。2.“弗雷格与胡塞尔意义理论比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20013)。
为了获得直观概念与代现概念的恰当界定,最好先做一番考察,以便说明“直观”这个词的实际应用范围及其诸含义间值得注意的细微差别。 原初意义上的直观是看,因此是对可见客体的感知。所以有时我们会听到人们说:我想看看这幢房子、那幅画,等等。由于视觉表象在所有外感知中占有优势地位,这一用法得到了扩展,直观被等同于外感知;紧接着直观又进一步被等同于“感知一般”。所以,例如冯特会将二者用作同义词。为了服务于特定的心理学兴趣,迈农獉獉希望将为现实或可能的感知判断奠基的感知表象定义为直观;这样一来,幻觉——不仅是具有迷惑性的幻觉,而且还有已被揭露的幻觉——也被包括在直观概念之中了。 如果我们想要坚守如此界定的直观概念,那么心理学家就会提醒我们不要在通常的意义上理解感知。他们会告诉我们,我们在不经反思的观看中认为自己感知到的东西并非全是实际被感知到的。某些比较性判断就会揭露这一点,在这些判断的质料中,相等或不相等被 “表象”,而在实际在场的感知表象之内容中却并无与之相应的基底。我们自以为看见了被感知的立方体的各个面的相等性,尽管实际所看到的各个面是不相等的。感知判断并未将感知表象的实际内容提升至客观意识之中,毋宁说,在这一内容中——确切而言是在它的某些 因素中——存在着感知判断的偶因。然而,不把它叫作感知表象——这个名称显得很自然——也有不便之处,因为这里所发生的其实是一种“认之为真”,认在它之中(即便是非本真的)被表象者为真,在一般情况下甚至就直接“认之为真”。(在获取判断质料上的间接性,从符号到被指称者之间的过渡——哪怕真的发生了这种过渡——绝不会使判断成为间接的。)有鉴于此,人们感到很有必要区分感知表象的直观内涵和它的被意向的、完整的内涵。这一区分的基本思想很清楚:人们会说,自然意识之所以会将感知表象看作直观,是因为它以为感知表象在其自身中拥有内在客体,而事实上这只是感知表象仅仅意向的、因而在完全不同的意义上“表象”的东西。如果我看见了我们的剧院,我就有了一个对我们的剧院的直观;因为对于“我们的剧院”这一表达每次所意指的东西,以及当我没有亲眼看见它时只能通过一种概念性的或图像性的表象所指称、规定或代表的东西,我现在相信自己拥有了它的真实表象。自然意识相信它在一个简单的直观行为中一下子就如其所是、如其被意向地把握到了客观事物本身,把握到了这个统一的杂多。我们知道,这只是个假象。在我们自以为直观到的东西之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真正被直观的;在实际内容中只有些许特征,它们如何在以这一内容为中介的事物表象中被意向,如何真正在“事物本身”中共存,就如何处于直观之中。只有在一个持续的内容流中,事物表象的完整内涵才是直观的,与此相关的是些特定的心理行为,它们与突出的部分直观之序列相伴,以指向这些部分直观的方式相互关涉地认定它们,并行进在一个持续的行为之中,塑造出客观统一。由于大多数感知表象是否是完全的、本真的直观受到了这样的质疑,我们就只有追随这一术语的活生生的意向了,就那些被错误地算作直观的情况而言,这一意向也很管用,大约可以这样来说明它:直观不是那种非本真意义上的“表象”,如以块片、图像、符号等来“仅仅代表”,或是借助于特征来“仅仅规定”,通过这些中介,事实上被表象者完全没有被放置在我们面前;直观是本真意义上的表象,它真的将其对象放置在我们面前,以至于它本身就是心理活动的基底。这样一来,下面这点也清楚了:尽管日常的感知并不是对这个事物的直观,但从另一种视角出发,即换一种兴趣方向,仍然可以被称为直观。如果一种特殊的兴趣——例如心理学兴趣——朝向片刻的当下内容,朝向如其所是的一个单面,那么我们就有了关于这一单面的直观。 本书由《胡塞尔全集》权威德文版译出,译笔忠实流畅,为国内胡塞尔现象学研究者提供信实可靠的一手文献资料。 1.经典作家经典著作。 胡塞尔是西方著名哲学家,引领了风靡整个20世纪并影响至今的现象学风潮。中文版《胡塞尔文集》的出版,势必会为国内的现象学研究和胡塞尔思想研究打下坚实的文献基础。 2.优秀译者信实译文。 本书据胡塞尔德文版《胡塞尔全集》第22卷忠实译介而来。译者从事现象学和胡塞尔研究多年,译文几经修订,译笔信实可靠,基本完全保留了胡塞尔原文风貌,是中文读者进入胡塞尔原著的不二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