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历险记(精)/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

中非历险记(精)/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
作者: (波)亨利克·显克维奇|译者:贾开吉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7.40
折扣购买: 中非历险记(精)/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
ISBN: 9787200153828

作者简介

亨利克·显克维奇,波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通讯集《旅美书简》,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 在大学期间,显克维奇就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他曾经将剧本《我们的亲友》做了新的改编。1875年,短篇小说集《老仆》出版,这标志着显克维奇在波兰文坛开始占据一席之地。 1876—1878年旅美期间,深入到美国各个阶层,采访写成《旅美书简》,同时创作了《炭笔素描》《一个家庭教师的回忆》《为了面包》《胜利者巴尔特科》《穿过草原》《音乐迷杨科》灯塔看守者》《天使》《奥尔索》等中短篇小说,并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1896年,显克维奇又完成了反映古罗马暴君尼禄的覆灭和早期基督教兴起的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905年他因这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显克维奇的作品再版次数和印数均居波兰作家之首,并且被译成40余种文字。英法等国曾掀起过“显克维奇热”。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沙漠之子 斯达西·塔尔科夫斯基从门外走进来,边走边说 :“妮尔,告诉你一件事,昨天警察把监察员斯马因的老婆法特玛和他们的3个孩子带走了。你还记得那个法特玛吗?我们曾经在父亲的办公室见过她好几次呢!” 妮尔是个英国女孩,长得很漂亮,好像洋娃娃一样,听到斯达西的话,她的浅绿色眼睛里充满了惊讶和害怕,她回答道 :“警察把他们关进监狱了吗?” “没有关起来,只是为了防止她跑到苏丹去,所以派了人看着她, 这样她就没有机会离开塞得港了。” 妮尔的神情看起来有些迷惑,“可这又是为什么呢?” 虽然斯达西的年纪刚刚14岁,但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 面对只有8岁的妮尔,斯达西尽管很喜欢这个小伙伴,依旧禁不住带着傲气十足的腔调说 :“等你像我这么大的时候,你会知道很多事情,不仅是关于塞得港,还有苏伊士运河,甚至整个埃及的事情你都会知道,难道你没听人提到过马赫迪的名字吗?” 妮尔说 :“我听人议论过马赫迪,据说他长得不好看。” 斯达西听完大笑了起来,“长相如何我不确定,不过苏丹人都觉得他长得很漂亮,其他方面嘛,像他这样一个起义者, 好看或不好看这样的评价,也只有你这样的小孩子才会这么说呢!” 妮尔满脸通红地辩解道 :“是我爸爸说的。我爸爸知道的事情 很多。” 斯达西说:“因为你还小,你爸爸这么说,是为了让你能听得懂,他对我就不会这么说。”妮尔低下头,嘟起了小嘴,斯达西看到这个情景便停下来,转而说,“别不高兴了,我相信你以后一定会像我一样长到14岁的。” “好吧,可是万一我还没到14岁,马赫迪就来到塞得港,他会不会杀掉我呢?”妮尔忧心忡忡地说道。 “这点你不用担心,马赫迪不会无缘无故杀人的,即使他来塞得港,我一定会跟他理论保护你,不让他碰你一根手指头!”斯达西拍着胸脯表示。妮尔放心地点了点头,说,“嗯,我相信你会的,可是为什么他们不让法特玛离开这里呢?” “因为法特玛和马赫迪有亲戚关系,她是马赫迪的表姐。她的丈夫斯马因之前告诉政府,他要去苏丹找马赫迪,去解救被马赫迪关押的犯人。” “这么说斯马因是好人咯?” “那可不一定。我们的爸爸很了解斯马因,他们提醒过政府不要相信这个人,可是政府最后还是给了斯马因很多钱,派他去救回犯人。结果等了半年,一个犯人都没有解救回来。据说,斯马因在苏丹已经当官了,他还教会了苏丹起义军如何使用大炮反抗英国军队。这之前,苏丹起义军根本不会使用大炮。法特玛肯定知道自己丈夫所做的那些事情,所以她才想离开这里,政府自然是不能轻易放她离开了。” 斯达西说着说着,目光就被窗外的一群飞鸟吸引住了。它们飞得不高,肉眼都能清楚地看到鸟儿们伸长的脖子,舒展着宽大的翅膀,拍打着飞向曼扎拉湖。斯达西停止了说话,他展开了双臂,伸长着脖子,模仿起鸟儿在空中的姿态,绕着屋子跑了起来。逗得妮尔笑了起来,突然妮尔大喊 :“你看,还有火烈鸟呢!”斯达西停下来,抬头仔细观看,果然,在那群鸟儿后面看到了两团红色的影子, 好像天空上开出了两朵红色的玫瑰花。“真希望这个时候我能有支猎枪啊!”斯达西禁不住说道。 “为什么你会想着向它们开枪呢?”妮尔可不想看到这些美丽的鸟儿死去。 “女人理解不了打猎的乐趣。算了,不说了,我们往远处走走, 说不定能看到更多的火烈鸟呢!”说完,斯达西拉起了妮尔的手, 向屋外的港口跑去。妮尔的奶妈黑人迪娜不得不紧紧跟在后面,因为妮尔的父亲嘱咐过,千万不要让妮尔离开她的视线。 两个孩子一直跑到曼扎拉湖和运河分界的堤埂上才停下来。此刻已是傍晚时分,太阳还没完全下山,运河里一艘英国的轮船正在缓缓航行,河面上反射出太阳金色的余晖,照耀着万物都发出灿烂的光芒。曼扎拉湖面上漂浮着各类归巢的鸟儿,在夕阳的照耀下一切美不胜收。而在湖对岸,视力能望到最远的地方却是一望无际的空旷沙漠,安静得仿佛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褐色的沙砾随着西下的落日变幻出鲜红的颜色,看上去像是死神出没的世界。 两个孩子对着大自然的美景赞叹不已,他们看到了更多的火烈鸟,眼睛不由得兴奋得闪闪发光。这个时候,迪娜却开始催促他们回家。要知道在埃及,虽然是冬天,可是白天还是很热,不过到了晚上,却会变得十分寒冷。妮尔的身体对气温的变化很敏感,稍有不慎就会生病,所以妮尔的父亲劳利逊先生要求她必须在太阳落山前回到家。 两个孩子很听话地往回走,劳利逊先生的住宅就在离运河不远的城区边上,所以当太阳消失在海平面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回到了家里。今晚,劳利逊先生还邀请了斯达西的父亲一起来吃饭,再加上妮尔的家庭教师奥利维女士。晚餐的成员都到齐了,大家很快在餐桌前一一就座了。 劳利逊先生是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董事之一,符瓦迪斯瓦夫·塔尔科夫斯基是公司的资深工程师,两个人不仅是同事,也是相识十多年的好朋友,并且两个人同病相怜,他们的妻子都离开了人世。劳利逊太太在妮尔3岁的时候,得了肺病死于赫勒万 ;塔尔科夫斯基太太是法国人,14年前在生斯达西的时候因难产而去世。两个人居住的地方离得很近,每天一起工作,下班后也在一起聊天,畅谈彼此孩子的生活,相似的遭遇和共同的爱好让他们更加亲密。妮尔的长相漂亮可爱,仿佛天使一般,斯达西学习成绩优异,勇敢聪明,这些都让两个父亲深感欣慰。尽管斯达西有时候表现得有些自负,喜欢说大话,但是学校里的老师们都认为他才华出众,这些都源于他的父亲对他的培养。塔尔科夫斯基先生早年颠沛流离,曾经连续10个月参加战斗,负伤成为俘虏,被流放到了遥远的西伯利亚, 后来逃脱流亡到国外。 在战争前,塔尔科夫斯基就拿到了工程师的资格,之后他又进修了1年水利工程学,才得到了运河公司工程师的职位,没过多少年, 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与他展现出来的能力和勤奋都得到了董事会的一致认可,于是他被任命为总工程师。 斯达西是在塞得港出生的,在这里生活了14年,他父亲的朋友们都管他叫“沙漠之子”。在斯达西到了上学的年纪之后,塔尔科 夫斯基和劳利逊先生经常出差,他们要检查从塞得港到苏伊士运河之间的堤坝修建以及进行后续的维护工作,斯达西经常在假期跟着他们一起到处出差,他几乎认得运河公司所有的工作人员,从工程师、公司员工到码头工人、临时雇用的阿拉伯人和黑人。天生好动并且好学的斯达西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划船、骑马、骑骆驼。频繁的户外活动,增强了他的体质和脑力。和同龄人相比, 斯达西看起来更高大,更强壮,他像是撒在土壤里的种子一样,充分吸收了各种养分,努力生长。 塔尔科夫斯基先生很支持自己的儿子学习各种知识,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所以,在父亲的鼓励下,斯达西会沿着港口的堤埂漫步,会在曼扎拉湖上乘坐一只小船,自己划船在湖里探索。他还到过沙漠的那一端,租一头骆驼进行体验。总之,斯达西最擅长的项目是游泳,还有射击。别看他只有14岁,但他是塞得港最优秀的游泳健将。偶尔父亲或者父亲的同事会带着斯达西去打猎,打野鸭或者其他小动物。射击锻炼了斯达西的眼睛和手臂,斯达西深爱打猎,他的愿望就是将来能去非洲狩猎体积更大的野兽。在和各种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斯达西还学习到了各种语言。他会和工人们聊天,听那些苏丹人讲在非洲遇到的凶猛野兽和体形巨大、皮肤厚重的动物。 苏伊士运河的挖掘工作本来就艰难,但是维护工作也很繁重,两岸的沙漠是威胁运河正常运转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日常的维护清理, 那么用不了一年,沙子就会把运河埋起来。为此上万名工人每天都要付出辛勤的劳作,虽然现在很多工作已经被日趋完善的机器所取代,但是工人的数目依旧很庞大,各个地区的人都有,除了本地人, 还有苏丹人、索马里人以及埃塞俄比亚人等。斯达西可以和各个种族的人很快熟悉起来,连他自己都不清楚什么时候学会的这些方言和俚语,走到哪儿都能和当地的人们进行交谈,除了这些非洲部落语言,他还会说英语、法语和自己的母语波兰语。在斯达西的心目中,他认为波兰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斯达西偶尔会教妮尔说波兰语,聪明的妮尔学得很快,只是斯达西会常常打击她,因为妮尔的发音有时候不太标准,比如她会把“斯达西”读成“斯特斯”。每当斯达西嘲弄她的时候,妮尔就会委屈得眼泪汪汪,让斯达西不忍心再说些什么。尽管如此,斯达西在心底还是十分呵护这位可爱的小妹妹,以至于每次妮尔幻想出来遇到超级大鳄鱼或者恐怖的怪兽时,斯达西总会拍着胸脯承诺,他会如何保护妮尔。拥有着波兰人和法国人血统的斯达西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一个英雄。不过,两个孩子都没有想到,过不了多久,一场真正的危险将会降临。 他的成就显得既巍峨高大,又浩瀚广阔,同时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高尚和善于克制。他的史诗风格更是达到了艺术上绝对完美的地步。他那种有着强烈的总体效果和带有相对独立性插曲的史诗风格,还由于它那朴素而引人注目的隐喻而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