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0.80
折扣购买: 终究悲哀的外国语(精)
ISBN: 9787532752263
大学村Snobbism的兴亡 在日本的时候原则上我不订报纸那劳什子,但在 美国不知何故竟订了两份。一份是叫《特伦顿时报》 的地方报纸,在新泽西州首府特伦顿发行。普林斯顿 到特伦顿开车用不了二十分钟,所以我住处周边发生 的事基本上都给这报纸囊括了。地方色彩到底也浓, 一周有四天头版头条是火灾或交通事故,无论如何也 难以称之为面向知识分子(借用邓·克埃尔的话即“ 文化精英”)的报纸。不过,一来可以见到令人哑然 的奇妙事件,二来关于地方琐事的报道方式也甚为有 趣,来此之后我一直爱不释手。看这份报纸,可以多 少了解这一带普通美国人的生活场景,比日本的《朝 日》、《读卖》什么的生动得多,色彩也丰富得多。 说实话,我作为“来自日本住在普林斯顿的小说家” ,曾经成为该报第一版头条新闻。这东西都可以成为 头版头条,其他可想而知。普林斯顿发行的地方报纸 有《普林斯顿通讯》,编辑部就在我家前面,但它未 免过于琐碎过于地方性了,所以没订。但说实话,我 也被这家报纸采访过。 除了《特伦顿时报》,我另外订的一份就是有名 的《纽约时报》。不过,每天每日看《NY时报》难免 有点儿累,我就只订周末即只订周六周目两天的。这 项制度十分方便,每到周末就有厚厚一叠周日版活像 丢小孩儿似的“通”一声丢在门前。上面有书评、电 视节目预告、娱乐及美术指南等等,不一而足。认真 读要花半天工夫。《NY时报》诚然是提供堪可信赖的 信息的优秀报纸,但对于不专搞政治和经济的人来说 ,光靠周末版信息量也基本够用了,不够部分可以通 过《新闻周刊》和《时代》紧密跟踪。一般说来—— 仅仅是我个人意见——每天都看《NY时报》这种郑重 其事的报纸的话实在叫人腰酸背痛。 然而据我所知,普林斯顿大学方面的人士全部天 天订《NY时报》,没有人订《特伦顿时报》。我说我 订了,他们全都做出不无愕然的奇妙表情。进一步说 没订《NY时报》,他们的表情愈发奇妙。于是赶紧转 换话题。看来,订阅地方报纸在普林斯顿大学村(这 说法再合适不过了)不像是怎么值得欣赏的行为。尤 其是只订《NY时报》周末版而每天看《特伦顿时报》 之类,在这里更被视为相当不可思议的生活态度。说 得极端些,作为姿态就不Correct(正确)。 与此相似的情形——离开报纸扯得远点——也表 现在啤酒上。普林斯顿大学人士似乎十之八九喜欢喝 进口啤酒。喜力、健力士、贝克——喝这些牌子才算 是correct。美国啤酒里边若喝波士顿的“Samuel Adams”、旧金山的“AnchorSteam”之类,因为不是 很一般的牌子,尚属情有可原,毕竟波士顿和旧金山 是多少有些格调的地方。学生们常喝的是“Rolling Los”,便宜而不无考究的意味。听说过去东海岸 Kvass(克瓦斯)比较难买到,是“Correct”的,而最 近这边也很容易到手了,身价似乎随之一落千丈。日 本啤酒作为存在是少数派,当然是Correct的,但实 际喝的人寥寥无几。但不管怎样,喝这类啤酒不至于 有问题。 可是,倘若喝什么Budweiser(百威)、Mille(米 勒)、Michelab、Shrech,似乎很多时候人们就要露 出诧异的神色。我也不大喜欢甜津津的美国啤酒,总 的说来更中意欧洲风味,但也时常破例喝Bud干啤。 觉得它干得不够劲儿的时候未尝没有,不过客观说来 啤酒相当够味儿,跟寿司也算配合得来,连着喝也不 易喝厌,何况价格便宜,六罐才五百日元,不坏。不 料与一位教授聊天、当中随口说道“美国啤酒当中我 较为喜欢Bud干啤,时常喝”,对方便摇头做出不胜 悲哀的样子:“我也是密尔沃基出生,承蒙夸奖美国 啤酒自是欢喜。不过么……”往下就含糊其辞了。 总而言之,Bud和Miller这些在电视上吵吵嚷嚷 做广告的啤酒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而作为大学人 士、学究之徒,则必须喝或最好喝更高雅更讲究文人 情趣(intellectual)的啤酒。如此这般,从报纸到啤 酒牌子,何为Cotrect何为不Correct,在这里都有相 当明确的区分。 我想日本的大学社会多少也有这种约定俗成的东 西,但大概还不至于存在如此泾渭分明的制度性倾向 。我对于日本大学人士的生活固然所知无多,但印象 中“大学人士必须如此”之类的规范要比美国模糊。 就算有喜欢看《东京体育》喜欢职业摔跤喜欢电视里 的男女配对节目喜欢烧酒以至非演歌不听的教授,大 概也不会成为问题,也许有人会觉得有点反常,但周 围人不至于因此皱起眉头,也不至于影响晋升或社会 地位受到威胁。“那个人没有大学老师架子,蛮有人 情味儿”——甚至有可能得此评价而受到欢迎。在这 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说日本的大学更为平民化,日本 的大学老师更接近“工薪族”。而在这个国家(至少 在东部有名的大学),如果有哪位老师喜欢Budweiser 啤酒、是里根迷、通读了斯蒂芬‘金、每来客人就把 肯尼·罗杰斯的唱片放上去——没有实例只是想象— —那么周围势必没人搭理他。没人搭理即意味着没人 请他作客也没人上他家作客,亦即被排挤出大学社交 圈。而这样一来,现实的情况就是他就很难在大学生 存下去,除非有作为学者的绝尘而去的业绩。以这一 角度观之,我觉得美国这个国家比日本远为讲究阶级 和身份。 “这就是说,美国的大学人士在社会上乃是孤立 的存在。”一个美国人告诉我,“他们的存在非常特 殊。大学是与一般世俗社会截然不同的世界。不妨说 ,好比大海中的孤岛。唯其如此,他们才必须确立只 适用于自身的规则那样的东西来保护自己。如果有人 破坏这个规则,那样的人必然多少受到排斥。”他说 的是否百分之百正确我无从知晓,但我认为的确有这 样的成分。 所以,电影方面喜欢欧洲电影和实验性电影,音 乐喜欢古典或知识性的爵士。车也似乎以不显眼为 Correct,闪闪发光的新车在校园停车场几乎见不到 。衣服以尽量不显新为上。我猜想他们做了新衣服恐 怕先在家穿一个月,天天都穿,等多少变形了才穿去 学校。英语有句话说是“Keep alow profile”,大 意为“什么事都要低姿态”。普林斯顿的生活恰恰如 此。八十年代的闪闪发光主义并未波及大学。 总之有诸多清规戒律。一开始我稀里糊涂,而在 大学校园生活久了,这种微妙之处便渐渐了然于心, 这个Correct那个incorrect(不正确)也明白了十之 八九。 来这所大学之前我不清楚此类名堂,家里家外都 美滋滋地喝着Bud干啤,近来则在家里偷偷喝了,出 门尽可能喝Guinness(吉尼斯黑啤)和喜力什么的。家 里为了招待来客,冰箱里总是贮备非美国啤酒。看来 当知识分子也真够折腾人的——不是跟你开玩笑。 P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