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贵州六千举人

明清贵州六千举人
作者: 厐思纯
出版社: 贵州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3.52
折扣购买: 明清贵州六千举人
ISBN: 9787221165091

作者简介

庞思纯:湖北人,贵州省知名的史学专家,长期从事明、清、民国史研究。贵州省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贵州省历史学会理事、贵州省社科院乡贤研究会副主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著作有《贵阳人文读本》《明清贵州七百进士》《明清贵州六千举人》《明清六百年入黔官员》《民国贵州风云人物》等。

内容简介

中朝理学名臣一李渭 李渭是明代嘉靖年间的理学家,是与孙应鳌、马廷锡齐名 的王阳明后学三大传人之一 o其一生秉持阳明先生的心学理念, 躬行实践,不遗余力,被皇帝誉为“南国躬行君子,中朝理学 名臣” 李渭,字渥之,号同野,贵州思南府水德司(今思南县) 人。据史册所载:李渭少时曾患肺病,屏居小楼。其父以“毋不 敬”和“思无邪”两语勉励之,期望他加强修养,学业有成。为 不负父亲所望,李渭将两语写在窗户纸上,反复琢磨其含义,久 而久之,有所感觉,但忽现忽失,印象模糊。 明嘉靖十三年( 1534),李渭中举。赴京会试途中,读 《孟子》“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一节,别有体会。嘉靖二十二年 (1543 ),时值贵州提学副使蒋信视学思南,李渭前去求教。当 谈及自己做“起灭功夫”的体会时,蒋信运用阳明学说解释了这 个问题,要求他从“悟”字入手,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留恋 景光”,忽略本质,就会堕入鬼窟而不自觉。 蒋信的精辟见解令李渭折服和意外,本来认为自己在家修 为十数年,是一方有名的饱学之士,没想到在学识渊深的蒋信面 前,自己是那么浅陋无知,荒唐可笑。羞愧之余,他痛下决心, 立下了终身以研究儒学、传授王学为己任的大志。 确立治学方向后,李渭转益多师,虚心向当世名师求教。 在广东高州任上,首先到帼崛拜望阳明先生的学友谟若水;赴京 途经湖北麻城时,特地拜见阳明学家耿定力,并与之同游天台 山。临别时,耿定力以八语相赠:“近道之资,载道之路,求道 之志,见道之眼,体道之基,任道之力,宏道之量,达道之才。 八者缺一不可。”李渭听后感到震惊,答道:“渭于八者,独愧 见道眼未醒耳。”受此启迪,李渭求道成圣之志更加坚定,特刻 “必为圣人”四字的木牌悬挂书房以示勉励。 李渭在云南任参政时,得知泰州王门重要学者罗汝芳(号近 溪)任云南屯田副使,于是登门拜访,切磋王学,交流体会。之 后,李渭坚持日常的躬行践履,提出“毋意”为治学的宗旨,撰 著《毋意篇》。他说:“孔子毋意,孟子不学不虑,程子不著纤毫人力,皆是不安排。知无意脉路,即日夜千思万索亦是无意;知无纤毫人力脉路,即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如此用力实无纤毫人力。学是学,此不学;虑是虑,此不虑。知得不学、不虑脉路,任人只管学、只管虑,都是不学、不虑。浮云人间作雨,天上常清常明;狂风江上作浪,流水不增不减。知得常清常明、不增不减者,可与言学矣。”概言之,就是一切顺应自然,无须刻意安排、强索为之。 知名史学专家厐思评点明清六百年入黔官员 图文并茂,文笔豪放,持论精辟 上可提供资治之用,下可普及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