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共欣赏(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讲录)
作者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1954年起任教台湾大学,1966年应邀赴美围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1969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79年开始回中国大陆讲学,三十多年来,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数十所大校讲学。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1999年以其退休金,以恩师顾随名号设立“驼庵奖学金”。
内容简介
我今天很高兴,能与大家相聚一堂,共同谈一谈古诗 的欣赏。中国古人有一句话叫“野人献曝”,说的是一个 山野之人,既没有避寒的高堂广厦,也没有取暖的丝绵狐 貉,只是觉得晒太阳很是温暖,就把晒太阳的一点心得奉 献给大家,我今天也是如此,希望大家多给我指正。 我现在要谈的是什么呢?我要谈的是:我们中国古典 诗歌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我们中国诗歌最大的特色 在哪里?我们的长处在哪里?我们的短处在哪里?我现在 先简单讲讲我所体会的中国诗的传统。 在我们教材的参考资料上摘引了《毛诗·大序》上的 一句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又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当我念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想起,我们常常把诗词连在一 起说,其实诗和词有很不同的传统。记得在一年多以前, 也是在这个教委大礼堂,我曾经讲过一次唐宋词的系列讲 座。那时候我就曾说过,词本来是歌筵酒席间的流行歌曲 ,唐五代词人填词的时候并不想表达自己主观的理想和志 意,他们只是把男女爱情和相思离别写成漂亮的歌词交给 那些美丽的歌女去演唱,所以,词是突破了中国旧文学的 传统的一种文学形式,突破了“诗言志”的传统,突破了 中国旧有伦理道德的传统。但是词很微妙,它在这些突破 之中,在写男女爱情之中,居然流露了贤人君子最深隐的 心意。当然,词从本来不是言志发展到言志是有一个过程 的。这是我去年讲过的内容。今天我们要开始讲诗了,诗 有完全不同的传统,那就是“言志”的传统,作诗的目的 是为了表现自己内心的感情和志意。那么,写诗的动机是 从哪里来的?正如《毛诗·大序》所说的——“情动于中 而形于言”。首先,你内心的感情要产生一种感动,要“ 摇荡性情”,然后才能“形诸舞咏”。可是第二个问题就 要问了:“情动于中”是怎样动的呢?为什么你的内心会 有那种摇荡的感动?我们教材的参考资料上引了《礼记· 乐记》中的一句话:“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就是说 ,人心的摇荡、心灵的感动,那是外在的事物使其如此的 。不过,这又引出了第三个问题:什么样的外在事物才能 使你有所感动呢?我们教材的参考资料又引了钟嵘《诗品 ·序》里的一句话:“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 ,形诸舞咏。”我们中国常常说到“气”。冬至阳生,夏 至阴生,阴阳之气的运行造成了四时节气的变化。春天草 木萌发,秋天草木摇落,这自然界万物的种种物象就感动 了人。正如晋代陆机《文赋》所说的:“悲落叶于劲秋, 喜柔条于芳春。”外物的变化使人的内心感情产生摇荡, 诗人就用诗歌把它表现出来。所以《诗品·序》接下来就 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 ,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李商隐的诗说“飒飒东风细雨 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当飒飒的 春风吹起,春天到来的时候,就唤醒了一个女子内心的感 情,所以就“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这是 春风引起的感动。春鸟也同样使人感动:谢灵运有“池塘 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唐诗有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春怨》)。其实,那春风春鸟与你何干?欧阳 叶嘉莹先生面向普通读者的古诗讲座稿结集,活泼生动,通俗易懂,有临场的亲切感。 连缀起遭际不同、个性有别、诗风各异的陶、杜、李三人,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这本书平实亲切,通俗易懂,是一本轻松的大众普及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