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真格(中国历代肃贪廉政得失)

动真格(中国历代肃贪廉政得失)
作者: 迟双明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
原售价: 36.80
折扣价: 24.88
折扣购买: 动真格(中国历代肃贪廉政得失)
ISBN: 9787564085223

作者简介

迟双明,1968年生,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任北京鸿图巨基公司总编。长期从事图书撰稿、编审工作,对历史题材稿件有较高的把握能力。已经出版的作品有《诸葛亮日记》(九州出版社)、《传习录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中国历代政治家决策得失》(中央文献出版社)等。

内容简介

廉政建设,需要从教化官民知耻开始,一旦有了 羞耻之心,社会上的道德建设也就开了一个头。如果 官民的廉耻之心淡薄,腐败现象将会蔓延。 康雍两朝时,举朝视贪腐如仇敌。到了乾隆中后 期,官员们渐渐放弃了 人格操守,大家对腐败已经不以为耻,反以为常。仅 仅十余年,乾隆时期就 完成了从前期政治纪律严明到后期贪腐无孔不入的转 变。为了自保,腐败者 在政治上拉帮结派,在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 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 体性。甘肃冒赈案就是典型的代表。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苏四十三因不满清朝政 府的民族歧视和压迫, 率撒拉人、回民起事反清,进逼兰州。乾隆皇静『隹 恐兰州不保,急调连城、凉州、 陕西等地援军进剿。数万官军会聚省城,军费兵饷成 了大问题。由于官军不 能速胜,乾隆震怒,撤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的职,一时 甘肃地方官员惶惶不可 终日。时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为了表现自己,主动 向皇帝表示,愿意捐出 四万两,以解燃眉之急。 聪明反被聪明误。读到这个奏折,乾隆的第一反 应不是大加赞赏,而 是心中一愣。甘肃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穷省,官员收 入很低,一个布政使怎 么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不久,乾隆又从来自甘肃 的奏报中得知当地并无 旱灾。 乾隆在布置战事的同时,派人密查王延赞的家产 来源。一查之下,甘肃冒赈案迅速败露。 原来,清代在甘肃曾实行过“捐监”。所谓捐监 ,就是凡愿意取得国 子监监生资格的读书人,须按规定数目向当地官仓捐 交谷粮,遇到灾荒 即用这些粮食赈济灾民。后来“捐监”一度停止。王 亶望任甘肃布政使后, 以甘肃仓储不足,可用“捐监”粮米赈济灾民为由, 说服了陕甘总督勒尔谨, 经勒尔谨奏请清廷获准,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又 开始在甘肃各地 开捐。 但这次开捐,王亶望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办法, 让监生将应捐豆麦折为 白银,改变“原令只收本色粮米”为“私收折色银两 ”。这样,粮米变成了 白银,为王亶望及各级官吏中饱私囊提供了便利。与 此同时,王亶望调蒋全 迪为兰州知府,专门办理“捐监”事务。蒋全迪完全 按照王宣望的意图办事, 将私收的白银借灾赈的名义任意开销,从中取利。蒋 全迪与王室望商议,为 各县预定灾情,按照各县报灾的轻重,定出收捐数额 ,由藩司衙门预定份数 发单给各县,令各县照单开赈,这就是“冒赈”。 在贪污大量银两的同时,王亶望不断地上奏朝廷 ,说甘肃又发生了天灾, 他办理捐粮事宜,救了多少多少灾民,灾民如何如何 流着泪感谢皇帝,感谢 朝廷,纷纷称赞大清王朝好。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 五月,乾隆因王宜望 办理捐粮“有功”,一道谕旨将其调往浙江升任巡抚 。 王廷赞接任甘肃布政使后,虽然发现了监粮折银 不符合“捐监”的规定, 他也曾与总督商议,欲请停捐,但终究经不起利益的 诱惑,非但不据实陈奏, 他反而继承并发展了前任的实践经验,统一规定在报 捐时,各州县每名监生 折收白银55两,除办公费4两外,再加2两所谓心红纸 张费。 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开捐到乾隆四十六年 (1781年)案发,历任 甘肃省各州县长官百余员,几乎到了无人不贪、无人 不腐的地步。据事后统 计,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至乾隆四十六(1781年) 年初,甘肃省共有 274450人花钱捐为监生(国子监学生),收银15094750 两。在这笔巨款中, 确实有一小部分被拿出来采买粮食作为赈灾之用,但 大部分则源源不断地流进 了各级官员的腰包。 乾隆降旨命阿桂和新任陕甘总督李侍尧查办“捐 监粮”一事。这时,乾 隆开始对王亶望有了怀疑。王亶望在任浙江巡抚时曾 经个人捐银50万两资助 浙江海塘工程,这种官员捐钱用于民生工程的行为, 曾让乾隆认为王亶望的 政治觉悟很高。如今乾隆将“捐监粮”之事与50万两 银子联系起来,再也坐 不住了。50万两银子并不是一个小数目,浙江巡抚每 年的养廉银也不过1万两。 能够捐出50万两银子的官员,他的家资必是一个天文 数字。 案情很快真相大白,自王宜望被授命担任甘肃布 政使以来,他利欲熏 心,使尽伎俩,设置骗局,捞取名利,导致全省上下 各级官员联手作案, 冒赈贪赃的现象泛滥成灾。查实在案中侵吞白银1000 两以下者102人, 1000~10000两者30人,10000~20000两者11人, 20000~100000两者20人, 100000两以上者10人。甘肃全省官吏无不染指。 甘肃腐败窝案越查越大,越查越深。随着案情的 不断深入,又审查出官 员亏空库银等新的罪行。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到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朝廷一连查出了五起贪污大案,都是“办一案,牵一 串;查一个,带一窝”。 一人败露,则与他有关的关系网上的数十名乃至上百 名官员就全部被揭露出 来。常常一人犯案,会导致一省官僚体系瘫痪。 在繁荣的表象下,大清王朝的全盛之局已经千疮 百孔了。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