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教育.做一个得力的班主任

万千教育.做一个得力的班主任
作者: 徐晓莉|责编:吴红
出版社: 轻工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3.80
折扣购买: 万千教育.做一个得力的班主任
ISBN: 9787518445769

作者简介

徐晓莉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高级教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青春期教育首批工作室领衔人,杭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杭州市首届中小学名师;曾被评为浙江省师德楷模、杭州市教坛新秀、杭州市育人先进个人和杭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杭州市首届“最受学生爱戴的 班主任”和“最美教师”。她拥有26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在《人民教育》等杂志上发表文章近20篇,曾先后被评选为《班主任》和《班主任之友》的封面人物。

内容简介

第二节 手机管理:有时不妨换个思路 表面是“手机管理”,实际是“生活管理”。 手机管理是班级管理的难点,也是学生成长中的痛点。网上因手机问题处理不当,导致极端情况的案例也不少见。每当看到孩子因为手机管理不善而堕落时,我都特别痛心。 手机管理的方式,有简单粗暴的——在班上宣布一下,所有人一律不准带手机,如果发现了,就没收,甚至还集中打砸。这是没有法律和政策依据的。有自欺欺人的——规则宣布完了就没事了,学生仍然在用。还有既然管不了,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泛滥成灾的…… 我们真不要小瞧学生为了获取手机而产生的智慧。我班上一个男生一周内两次带手机来学校,我告知家长,家长一脸懵:不可能,手机在家里呢!结果回家一看,家里的手机只是一个模型机,真正的手机被孩子偷拿了,家长和教师都被孩子给“气笑”了。 现在手机的功能特别多,成人离开手机都像丢了魂似的,孩子们也渴望拥有自己的手机。既然阻止不了,管理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视角即态度:对手机的态度决定了工作思路 观念影响思维,在手机管理上,我们对手机的态度决定了工作思路。我表达一下我的观点。 态度一:手机是一把双刃剑 手机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容易让孩子沉迷。“想毁掉一个孩子,就送他一部手机吧!”世界卫生组织把手机游戏成瘾列入了精神疾病的范畴。诊断指标有二:一是玩游戏的行为失控,持续时间长,自己和他人都很难停下来;二是学业、社会功能显著受损12个月以上,如成绩大幅下滑、不去上学,甚至不洗澡、不理发、不出门等。 态度二:“手机”其实是一个中立之词 手机如同课外书、游戏、网络、计算机、恋爱、酒精等一样,本身无所谓好坏。不要给孩子贴标签:玩手机的孩子就是坏孩子,不玩手机的孩子就是乖孩子。手机只是一个工具,没有好坏之分。 态度三:管理手机的机会就是“成长之机” 表面是手机管理,实际是生活管理。通过手机管理,我们可以借此教给孩子规则意识,培养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帮助孩子学会沟通和合作,教给孩子健康的生活理念,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教师在管理学生手机的过程中,借机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能力。通过手机管理这个复杂的事情,提升自己和学生沟通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训练我们的弹性思维。这些,我们都会在手机管理中遇到,并且让我们获得提升。 二、从表象到本质:关注孩子玩手机背后的心理需求 我在分享中经常和教师共勉一句话:“所有的改变源于关系的搭建;关系的搭建来自有效的沟通;有效的沟通在于深刻的懂得与看见。”对于手机管理,我们必须看清楚一个本质,那就是手机成瘾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学生的心理需求。 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网购三只手机的小俊 周一傍晚,无意中瞟到学校垃圾桶里快递盒上一个熟悉的名字——“小俊”,快递单上标注的物品是手机。我心中一惊:小俊,班级体委、一个在同学眼中很有规则意识的人,居然网购买手机,还寄到学校? 我决定去了解情况。在寝室找到生活老师,她说:“小俊主动上交了一部从家里带来的手机,周五回家再带回。” “嗯,手机上交了?什么时候?” “昨天入校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有问题,快递单上签收的时间是今天,看来,小俊上交手机是为了掩护另外一只手机。我提高了警惕,打算找小俊的妈妈全面了解一下情况。 了解后又吓我一跳。小俊妈妈说的情况比我预想的还要惊人:上周六,她在家发现并没收了小俊网购的另外一部二手手机。也就是说这三天,我们共发现了小俊自购的三部手机!是什么样的游戏这么吸引他?吃鸡、王者荣耀?我让小俊妈妈继续了解情况。 “老师,怎么办?这孩子是不是废了……”第二天一大清早,小俊妈妈就来到了办公室,人都要崩溃了:“老师,你快看看吧!”映入眼帘的居然是小俊购买成人性趣用品的记录。天啦,这不是玩游戏、看小说的贪玩,看来事情更复杂了。 “我真想打死他,他买手机居然是为了看关于这方面的东西!……他怎么变得这么坏了呢?”小俊妈妈哭了起来。我暗暗地深呼了一口气,稳定了一下自己震惊的情绪,对小俊妈妈说:“孩子是不是变坏了,我们先了解一下再说。总之,我们要庆幸,现在问题被发现了,就来得及,方法总比问题多。” 我们找来小俊。我还没有说话,他竟把话说在我们前面了:“我知道我不应该买手机,不应该去买成人用品,不应该欺骗,怎么处罚我都认……”这明显是防御心很强的回答,这样的回答其实是没有作用的。 我得慢慢引导:“人想要娱乐没有错,想要了解性、爱、情也没有错。”小俊有点惊讶地看着我,发现我并没有生气,他感觉踏实了,终于说出了真话:“可是……老师,大家私下在聊这些东西的时候,我感觉我好像什么都不懂!” 我轻轻地叹了口气,孩子有太多的同伴压力。当他感觉到自己在同伴面前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他就想到了买手机去网上自学,还购买了成人用品以显示自己的成熟和懂得多。真是好气又好笑。但是,这就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会做的事情啊,这不是很正常吗? 接下来,我们聊了将近两个小时,我终于知道小俊买三个手机并网购成人用品的目的,就是想在同学面前装成熟。明白这一点之后,我给小俊一些“更高欲望”的建议:关注有意义、有价值的知识,把好奇、好面子转化为实现抱负的强大动力,发挥自身的特长,在运动场上赢得同伴更多的崇拜,用表现优秀来获取更高层次的认同…… 小俊离开的时候,一扫进来时的惶恐和不安,满脸自信、阳光。找到自信之后,他不需要利用低级的经验在同伴跟前获得认同。 三、以规“律”人:民主协商的制度更有约束力 个别问题一对一谈心可以解决,涉及一群人的时候,就要用规则律人了。下面是我们班整体手机管理办法,效果不错,供大家参考。 1. 环境共育:学校、年级、班级都要有明确的要求 一个学校、年级、班级是有自己的气场的,如果这三级的要求一致,能够影响很多学生。如果这三级不管,学校里玩手机的风气形成,那么不玩的学生也会加入。反之,如果这三级严格要求,即使常玩手机的学生也会掂量一下,三思而后行。 我们学校对手机规范非常明确。于是,我对于带手机到学校的学生,会向他义正词严地强调学校要求,告诉他这是违规的行为。这样,在学校使用手机只能够成为一种偷偷摸摸的行为。我们要制造这样的氛围,学生玩手机就底气不足。 但是,我不会看到学生使用手机就如临大敌或遵循职业习惯——看到了就收走。淡化、宽容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自信的姿态。有时候我们越重视、越反对,会越强化学生的反抗意识。 2. 生态共建:重建手机外的生活朋友圈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建立同伴价值感,玩手机其实也是一种圈子,一起玩游戏的要求很难拒绝。 那么怎么走出来呢?重建手机之外的真实朋友圈。我问过孩子们,如何让几个爱玩游戏的孩子戒掉游戏瘾呢?他们说,大家就是喜欢一起玩,玩什么不重要。我就和家长商量,由家长们组建新的圈子——运动圈、学习圈、美食圈、旅行圈等来代替。暑假时,家长轮流管理,周一五个孩子一起在小明家,上午写作业,下午去游泳、打篮球;周二一起去小凯家;周三去小杨家……圈子活动安排越丰富有趣,孩子就越容易放下手机。 3. 规则共商:班会讨论、个人签字、小组约定 我在班级里推行的政策,第一原则要以理服人,让大家口服心服。理不讲透,就不强行推进;理讲透了再执行,一旦执行起来就没有含糊的余地。我做一件事,一定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进展到哪一步就做哪一步的事,一切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办。 所以,我班上手机管理的约定,都是班会讨论、个人签字、小组约定,这样民主诞生的规则,孩子们自己乐意执行。我的宣传力度是逐渐加大的,我一开始很温和地讲道理,然后强调规则,最后是在全班进行警告。而且,我不会一开始就制定严酷的政策,把自己逼上绝路,而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再组织大家讨论怎么预防和解决。 4. 重点整治:涉及团伙问题要一锅端 初二是学科难度骤升的一年,学生的作业量也翻倍。大家都在奋笔疾书,想赶在晚自习结束前完成作业。思远的表现却很突兀:第一节课他不做作业,先睡一节课;第二节课才开始做作业,但他的眼睛总是在打架,脑袋不由自主地点头,直觉告诉我这种现象不正常。 连续几天都这样,我决定给思远的爸爸打电话,提醒他关注思远最近在家的休息情况。他爸仔细观察了几天,说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我突然想到,思远会不会在晚上熬夜玩手机?家长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不可能,他的零花钱不够买手机。思远爸爸还跟我强调了他的监管力度,他每天从晚上10点孩子入睡到早上6点30分起床都盯过了,孩子的行为没什么异常。 但我感觉事情没这么简单。 经过又一周的观察,我发现思远依旧嗜睡,成绩也持续下降。有些同学自曝,为了玩手机,他们往往在家长的监督下假装入睡,趁家长休息后又偷偷打游戏。想到这里,我不禁捏了一把冷汗,赶紧提醒思远爸爸半夜观察思远的睡眠。果不其然,被我说中了,思远爸爸半夜两点起床后发现思远玩手机玩得不亦乐乎。 仔细询问后,思远“供”出了钱的来源——思远和小伙伴们为了一起玩游戏,商量每人从饭卡中省出饭钱,比如父母给500元,他们只用400元,省够600元钱就在手机店买一部二手手机。这都是从嘴巴里抠出来的钱啊,孩子对手机的渴望可想而知。 为了躲过父母的监管,几个小伙伴约定佯装正常睡觉,半夜再起来玩手机。过去的3个月,他们用这样的手段躲过了父母的监督。最后自然“小团伙”被一锅端了。 5. 奖罚分明:自律达人评选和违纪惩罚单 制度宣传教育到位,但我仍没有进一步的行动,把这件事彻底管好得有个契机——没有身边切实的案例,教育的力度是不够的。 机会来了。班上一名学生晚自习时玩手机被值班老师发现并扣下。他很不服气,认为老师应该首先提醒,不应该一发现就收,于是下了课就去找教师索回。教师当然没有同意。我根据这件事情组织每个同学对该情况做分析、提建议。星期一周记被收上来之后,我发现果然有不少同学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708班手机使用规定建议 ·上学不带手机; ·如果必需,在班主任处报备,配好“学霸机”; ·上课手机必关机,违者一次扣20分; ·上课玩手机,第一次警告且扣30分,手机暂放班主任处管理一周; ·第二次上课玩手机,扣50分,手机存放班主任处一个月; ·以上违纪都要填写自我惩罚单,并要告知家长; ·一学期结束,无任何手机违规情况的同学,评比为自律达人,并加20分; ·制度制定后自动生效,每个人都有义务学习并执行,不需要教师提醒。 大家看看最后一条,是不是我还没有说,他们就提出了解决办法?同学们说:“遵守了规则,人也更轻松了,不必担心规则来惩罚你,心灵获取更大的自由。”“规则与自由的关系,就是这么奇妙!” 这是一位有26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名师的智慧结晶。作者在书中不仅介绍了独到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和教育管理工具,还分享了生动典型的实践案例,对广大中小学班主任进行班级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透过书中的文字,我们能感受到徐晓莉老师对班主任工作的热爱和浓浓的教育情怀,也能发现她对学生深切的关心和爱护,更为她精湛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所折服。 参照徐老师的方法去修炼班主任的影响力、领导力、管理力、指导力、行动力和沟通力,走上得力班主任的探索之旅,定能使您的班主任工作有声有色、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