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萨特(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作者: (美)理查德·坎伯|主编:张世英//赵敦华|译者:李智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萨特(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ISBN: 978710109727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从一种非哲学的眼光来看,直接实在论如此显而 易见地正确,以致于没人会严肃地去反对它,但这远 远不是如此。许多哲学家已经对直接实在论提出过反 对性证明,并就物理对象的独立性和人的感知的可靠 性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要理解萨特为何费劲地在他的 现象学论文、小说《恶心》和《存在与虚无》中为直 接实在论辩护,有必要就其他哲学家对直接实在论的 挑战作些了解。 像他那一代的所有法国哲学家那样,萨特受到过 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年)思想的 训练。有时被称为“现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试图揭 示,所有我们直接地知晓的东西就是居留在我们心中 的东西。他以如下的方式论证道:当我认为我看见一 棵树时,我确信那就是我所认为的东西。我也许弄错 自己面前的东西——可能在做梦或者产生幻觉,但直 接地、明白无误地知道什么在我心中。依笛卡尔所言 ,感知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观念,而我们的感知绝非 显而易见地对应于我们心灵之外实在之物。笛卡尔推 论道,当我们做梦时,我们以为我们看到、听到了各 种各样的事物,然而没有一个这样的事物被实际地看 到和听到。我梦中的栗子树不会比站在它旁边的尖叫 的女巫更真实。笛卡尔也相信物理世界的独立存在, 但他不相信感知会把我们推到与物理对象的直接照面 中、或者给予我们关于它们的可靠的知识。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23— 1704年)以相似的口吻断言:物理对象应该被认定为 我们感知的原因。洛克认为,物理对象也许是由运动 着的原子所构成,非常不同于我们对它们描绘的常识 性图景。他区分了硬度、广延性、形状和运动这些归 属于所有物体的“第一性征”与诸如颜色、温度、味 道和气味等由这些物体的能量所引起的主观效应的“ 第二性征”。笛卡尔和洛克都总结说,感知只是那些 不完满地表现引发它们的对象的观念。笛卡尔和洛克 都是表现实在论者。 表现实在论是一种比直接实在论更为小心谨慎的 立场,然而,是表现实在论也遭受了其他哲学家的猛 烈攻击。英裔爱尔兰哲学家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年)断言:一个人没法证明物 理对象的独立存在,也没有必要这么去做。在贝克莱 看来,物理对象所有的性征,第一性征同第二性征一 样,离开了对它们实际的或可能的感知,就不可思议 。大小、形状等特性同颜色、味道等特性一样,除非 从视觉考察、度量的某些感知过程角度看,否则甚至 不可想象。于是,贝克莱总结出,物理对象的实在性 纯然在于它们“被感知”。当然,贝克莱仍不得不处 理关于我们对物理对象的感知的起源、连续性和共同 特征等问题。我为何把森林里的某棵树认作一整套独 特的特征?当我在后来看到那棵树时,为何那些特征 仍然实际地相同呢?在你感知那棵树时,为何你认识 到的与我所认识到的有基本相同的特征?为回答这些 问题,贝克莱提出了如下的理论,即认为:上帝是我 们外在的感知的源泉,正是“他”维持着这些感知的 连续性和共性。贝克莱自称是个“非物质论者”,但 他也以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而出名。 继贝克莱之后,唯心主义及其相关的理论表现为 各种各样的形式。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 1776年)赞同:没法证明物理对象的独立存在,但他 还断言:上帝、甚至人的心灵的独立存在性也没法证 明。在休谟看来,在没有哲学地思考问题时,我们有 一种不可抗拒的倾向,要去相信物理对象的独立实在 性,而实际上,所有我们能够知道存在的东西无非是 我们自己的“印象和观念”。这个观点被称为现象论 。伊曼努尔·康德认为存在一个超出人的感觉经验界 限之外的独立实在(“物自体”,things-in- themselves),但我们不能通过我们的感觉经验直接 地或可靠地推知有关这个实在的任何东西。康德称他 的立场是批判的、或先验的唯心主义。黑格尔精心构 筑了一种辩证唯心主义的理论,在其中,整个心灵和 观念的宇宙世界在时间中展现。对黑格尔来说,意识 与意识的对象、自然与精神,乃至人类和上帝无非是 同一个展现着的实在的不同侧面罢了。P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