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财经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5.50
折扣购买: 经济学底层逻辑
ISBN: 9787522322797
王东京,经济学家、教授、博士,长期担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地厅级干部班、 中青年干部班主讲教员,讲课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学员欢迎。 历任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务部主任、教育长、副校(院)长,十三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贸经济》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经济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专栏文章近千篇;著有《经济学笔谭》《经济学反思》《经济学分析》《中国的难题》《中国的选择》《中国的前景》《王东京经济学讲义》等 20多部专著。 2000年前后撰写的“与官员谈”系列丛书在国内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当英国的工业化开始蹒跚学步时,北美大陆还在农耕世纪中熟睡。待它一觉醒来,原来的幼童,早已长大成人。南北战争前肇始的美国工业化,一度是欧洲的追随者,后来者居上,经过不到一个世纪的狂飙突进,便将先行者远远甩到身后。美国工业化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与许多后起国家不同,在工业化进程中,美国政府不是“发动机”,只是“助推器”。也就是说,为了搞工业化,总统没有向全国发号召,国会没有搞发展规划,联邦政府没有直接办工厂。“助推器”的作用,主要是为工业化创造条件, 提供空间,在节骨眼上推企业一把。 搞工业化最紧要的是什么?当然是人才和技术。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故乡。把英国现成的东西“拿”来,成了美国政府的第一要务。可英国人吝啬得很。1774—1785年, 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禁令,不准技师、机器出境,对私带图纸“闯关”者,判刑1年,罚款500英镑。而美国“拿” 不来就“挖”。各州纷纷亮出绝活,引进技术,吸引人才。1790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专利法案,联邦专利委员会开始运转。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英格兰的穷工匠起了活思想。塞缪尔·施莱特和约翰·施莱特穷兄弟俩,把最前沿的纺纱技术装进大脑,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美国人洛维尔出访英国也不空手,顺手牵羊偷回尖端织布技术。世界上首家梳棉、纺纱、织布一体化的工厂,1814年秋在北美大陆开张,美国纺织技术很快就走到了英国前头。 外来和尚好念经,本地僧人也可以做道场。为挖掘本土人才的潜能,1863年,联邦政府组建国家科学院,鼓励各州、企业和个人科研投入。民间办科研蔚然成风。1876年爱迪生创办“发明工厂”,1900年通用电气建立实验站,到1915年美国各类工业研究机构超过100个。贝尔、爱迪生等美国发明家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从他们的实验室里走出了美国一流的科技人才。 在广袤的国土上搞工业化,交通运输得先行一步。1830年,英国的蒸汽机车刚刚投入运营,美国就跟着修起了铁路。修铁路既需巨额资金,又要专业技术,回收期长,风险大,按理应由政府操办。美国政府却另有高招。此招的精髓在“以地换路,多贷少投”。 根据1862年和1864年法案,国家把筑路权交给铁路公司,每修1 英里铁路,赠予沿线10—40英里土地,并可获得1.6万—4.8万美元贷款。政府先后拨出土地2 亿英亩,发放贷款6500万美元。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它却换来5条横贯大陆的干线,40亿美元国外投资,1亿美元利息收入, 为政府节省运费6亿美元。 到1910年,美国铁路总长度超过英国11倍,工业中心向西部原料产地靠近了350公里。修这么多路,政府却不担风险,无须增税还债,获得了许多管制权,为西部输送了近千万移民,还带动了铁路沿线经济的发展。最妙的是,修路使政府“四两拨千斤”的功夫炉火纯青,顺便用到其他公共事业中去。 搞工业化离不开人。美国立国近百年,人口不过310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4人,农业劳动力是工业的4倍, 还有350万黑奴不能流动。南北战争使劳动力自由流动成为可能。但工业化所需的劳动力短缺,还是困扰美国的一大难题。输入劳动力是最便捷的解决办法,而美国移民政策所强调的,不是盲目引进,而是重点输入。 1864年联邦移民局成立,出台《鼓励移民法》,对产业工人提供优惠政策。比如外国工人前往美国,可预借路费等。此后半个世纪,入境移民2700万,45岁以下青壮年超过60%,主要工业部门中,移民工人占一半以上。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办教育成了政府的重头戏。 1862年联邦政府签署《摩里尔法案》,规定各州可领取国有土地,创办大学。到19世纪末,为举办国民教育,共划拨土地1亿5000万英亩,相当于法国、瑞士、比利时三国面积总和。1867年设立教育局,大搞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20世纪初,美国已实现初等义务教育,建立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体系。 大工厂是工业化的杰作。对政府来说,办工厂应该是小菜一碟。政府办厂还可能带来一些好处,比方说增加财政收入,加快技术进步,为私人企业提供样板……这样的好事美国政府很少去试,但对私人办厂却鼎力扶持。 1798年春,有个叫惠特尼的大学毕业生听说美法关系紧张,便上书财政部部长,自告奋勇要为国家生产1万支枪。两年交货期满,财政部只看到一包零件。在官员们怀疑的目光下,小伙子当场装配了6支滑膛枪。得到延期许可的惠特尼,用了10年才完成订单,并把钱挣到手。这种傻事, 大概只有美国政府会干。可没有这样的政府,就不会有美国工业标准化,更不会有日后的大规模集约生产。 自此之后,美国政府“傻劲”不减,泰勒的劳动定额管理、福特的流水线、卡内基的煤铁联营、阿穆尔的联合生产,这些欧洲人不敢想或不敢做的事,大都得到美国政府的关照,也最终在美国扎下了根。政府对企业的关爱远不止这些。比如发展投资银行,帮企业筹集资金;实行金本位制, 确保工业品价格坚挺;把平均关税从18.8% 提高到52.4%,使国货免受进口货冲击;采取累退性税制,减轻企业负担。美国的政企关系,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官倡、官助,但不是官办、官管。 1.经济学不再是高深莫测的学问,一起走进它的世界,洞悉其底层逻辑 每一次的金融危机,每一次的经济繁荣,都是经济规律的见证。想要理解这个世界的经济脉搏,想要在生活和事业中更好地运用经济学原理,需要一本全方位、深度、实用的经济学书籍。本书以经典领读、原理解析、质疑反思、以史为鉴四大视野,深度揭示了经济学的精髓和内在逻辑。无论是研究经济学的专业人士,还是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和启示。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理论,还通过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使得经济学原理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易于理解和应用。作者将经济学中的复杂理论变得简洁易懂,将经济学术语变得鲜活生动,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经济学世界。它不仅可以帮助专业人士提高经济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帮助大众读者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巧。 2.通过一览经济学的全貌,掌握经济现象的本质! 本书共四大篇:第一篇重点介绍亚当·斯密、李嘉图、弗里德曼等著名经济学家的经典著作和思想精髓,帮助读者大体掌握经济学分支、流派、主流思想。第二篇重点讲解经济学基本理论。作者将偌大的经济学,拆分成若干个重点理论,一目了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涵盖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发展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公平与效率、财政税收原理、货币理论与政策、国际分工原理、国际金融理论。第三篇主要对经济学有疑点的问题作反思补正。第四篇则围绕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崛起和发展之路展开,在慷慨激昂讲述各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同时,用历史事实反复验证经济学理论,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颇具启发性和可读性。这种多视角的讨论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把握经济学的重要思想和观点,看清经济学现象的本质,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分析经济问题。 3.打破思维困局,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的独特魅力在本书的文字间流淌,给读者以力量和思想,使之获得深刻启迪,形成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独特思考,看懂经济学的争论和真相。本书提供了大量实践案例和经济场景,让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和思考,掌握批判性思维工具和经济思维方式,以经济思维去寻找问题的根本所在,收获可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