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解脱师(一分钟烦恼解脱术)

心理解脱师(一分钟烦恼解脱术)
作者: 叶舟
出版社: 中国时代经济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1.93
折扣购买: 心理解脱师(一分钟烦恼解脱术)
ISBN: 9787802214897

作者简介

叶舟,心理学博士,中国思维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思维战略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总裁班特聘教授,被誉为“中国最有使命感的学者”之一,讲授的主要课程有“总裁思维风暴”系列、“国学大智慧”系列、“心理解脱大师讲坛”系列等,这些课程在各院校的MBA、EMBA、DBA、总裁研修班、卓越领导力项目培训中备受欢迎,至今出版了10部专著以及心灵、国学类畅销书50多部。

内容简介

一、一种全新的解脱方法 1.都是入思维惹下的祸 我要告诉大家的“出思维解脱法”,当然是相对于“入思维烦恼”而下 的一剂解药。这天下的学问大都逃不过辩证法的平衡。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 ,人人在动态运动中要想达到持续平衡,就得时时把握好矛盾的另一面,否 则,你就会失去平衡,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冲突和烦乱,痛苦马上就会如影随 形跟定你,从此,你就休想有好的日子过。 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是特别有效的手段,但它对于人的成熟,对于人能否 真正创造价值和意义却并不显得太起效,有时甚至还会成为发展前进的阻力 。 当然,教育也必须符合利弊的辩证法,它也并不是万能的,它对每一个 人来说,它只做了一半,只完成了一半,它只能将每个人打造成为一个半成 品,高等教育也不例外,高等教育也只能将你打造成为一个高档商品,仅此 而已! 教育只教了一半,在“入思维”和“出思维”上表现得最明显,从小到 大,我们所受的教育,大都是关于增加的教育,人要成长,生理上要进食, 这是增加;学习上要进步,这是增加;人际关系上要朋友多,这是增加;爱 好上要广泛,这也是增加。 教育关于“入思维”,教了许多许多,我们几乎都成了增加的习惯性动 物,每天增加一点点已成为每个人进步的口号。但教育关于“出思维”的教 育却几乎没有。全球大学里几乎都在开关于增加的“入思维”课程,都在做 最急于做的事,都在做急而不重要的事。 几乎很少有学校开设“出思维”的课程,虽然有些心理学院,有些哲学 、宗教学院也开设了一些平衡“入思维”的“减法人生课程”,但做得还相 当不够,几乎对习惯于“入思维”的人来说,隔靴搔痒,起不到什么作用。 总之,人是一个成长的人,自然是无时无刻不在做增加的追求。这个增 加对于人来说,就有一个进入的思维过程,我们把这个思维过程叫“入思维 ”,我们把持这种思维方法的人生,叫“加法人生”。 对于成长来说,“加法人生”并没有错,它对于物质文明十分重要,而 且必不可少,但对于精神文明就显得有些不足了。这种不足,是目前许多人 都烦乱的根本原因。 对于精神文明,对于人的精神建设,我们不太需要“加法人生的入思维 ”,而是需要另一套全新的思维技术,需要一套用来平衡加法人生的出思维 来调和,否则,人只知道一味的增加,不断地增加,人就有如死壳螂一样, 见到东西就往背上背,一路下来,身上负累太多太多,自然人就会累得趴下 。 人也一样,你欲求的东西太多太多,你什么都想要,那么,到头来,你 不被累死,都会烦恼缠身,生不如死。 你要想实现美好的人生,你要想追求自由解脱的人生,那么,教育就本 质而言就鞭长莫及了,就得由你自己来把握。辩证法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要把概念精细化,还得靠在你自己身上,在你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具体运 用,否则,你是不可能吃透辩证法真理的好处及价值的。 我有许多从事心理工作的朋友,他们自己也烦恼不断,就更别说没有从 事心理工作的人了。 人是习惯的动物,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更改。“入思维”叫我们不断 地进入、进人、再进入、再持续地进入,于是我们终于进入到了该进入的工 作中、事件中、生活中,于是我们的大脑就整天为着那些事件在转圈圈,为 着那个目标实现在朝思暮想,为着某一个难题而殚精竭虑,以至于,我们大 多数人都被目的教育、被增加的入思维教育收拾了,且被摆弄得俯首帖耳, 一如奴才般听命,于是就出现了一大批“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人。 无论你走在大街上看那些行色匆匆的人,还是在公共汽车上,还是在公 园里,还是在旅游景点里,你都会看到“入思维”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和烦恼 ,你都会看到入思维给他们精神面貌造成的过度伤害和扭曲。 人都应当如此活着吗?人都应当为物所驭吗?这显然不是人过的生活。 人活着就是来做事的吗?显然不是。这一切都是“入思维’’惹的祸,都是 入思维”对人成长为真正的人的一种扭曲结果。 片面的教育有利,也有弊。如今,市场越分越细,每个细分的岗位都要 求有能人不断进入,于是,人,绝大多数人在越来越小的问题上钻研,便在 越来越小的问题上变得十分有知识和能力,而在越来越大的问题上显得迷茫 和无知。在他的生活中依然有许多苦恼,他还以为是工作造成的,是不努力 造成的,他们从来就没考虑过是“入思维”给他们带来的苦果。 一个全面的教育有两难:一是教人进入难;二是叫人出来难。 关于进入的资讯在这世界上已有许多,如目标确定、管理、计划、执行 、意志力等教育,正因为这一切努力,终于让许多失败者、平庸者进入了某 一个项目,而后通过意志力的坚持,通过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取得成果。 至于出来难,则少有学科大面积的教育。再加上全球大兴土木,大搞经 济比拼,于是都逼于无奈拣急手的事来做,于是更强化了“入思维”的广泛 运用,反过来更弱化了人们“出思维”的培训与教育。仿佛中国要牺牲三代 人的精神快乐,才能真正构筑出富足的整体的人生来。 其实不然,我认为,这是十分不利于人的成熟和国家兴旺的,这正如人 要追求享受,但我们总不能等忙到70岁后再去享受吧!届时,你就算功成名 就,有时间、金钱享受,你还能有精力、激情去享受吗?还能享受青春期的 快乐吗?能享受中年人的快乐吗?一切都为时已晚,已成追忆,后悔莫及。 所以说,享受是可以随时开始的。 如今,我们的一切痛苦、烦恼、无奈、都是“入思维”种下的因。“入 思维”当然并没有错,它对于成长是十分必要的,但对于精神成长成熟却是 十分有害的。这就是执偏教育的误区,这本书就是弥补其中的这个误区。我 要用‘‘出思维’’来平衡这个“入思维”带来的误区和盲区。 因为,我看到我身边的太多太多的人都出不来了,有些人在自己的领域 钻研了半辈子而获得了一粒芝麻大的成果,他于是便认为他仿佛掌握了世界 的总开关似的,牛得不得了,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当然也有些人,由于功 力不够,进入了误区,钻到了牛角尖里,进不能进退不能退,于是只能陷入 误区而自怨自艾。 职业病就是其一:当老师回到家里总用上课的语言对老公、子女进行教 育,这是陷入了身份误区;当领导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指手画脚,这是职业毛 病,这是职业误区;演讲大师总是凭口才与人辩驳令人大为反感,这也是职 业病,等等,这种进得去,出不来的人,几乎占了99%。 进去之人,你是有待进化的人,进去后出不来的人,反而成了物欲的人 ,成了物质的仆人。人,许多人,表面上进化了,穿得更时尚,吃得更丰盛 ,玩得更花哨,用得更高档,住得更典雅,但这都可惜只是做的表面文章, 只是舍本逐末而已。在所有的关于人的追求,最重要的是要修炼我们的灵魂 自由,是增进我们的利他心,而不是一味的物质享受和甘做奴才不能自主。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