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华国学百部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堂庭山》 [原文]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1],多■(yan)木[2],多白猿,多水玉[3] ,多黄金[4]。 [注释] [1]堂庭之山:即洞庭山。 [2]■木:一种果木。果实形似花红,红色,可以吃。 [3]水玉:即水晶。 [4]黄金:这里指黄色的沙金。 [译文] 从鹊山再向东走三百里有座山叫堂庭山。山上生长着很多的■木,有 很多白色猿猴和水晶,还有很多沙金矿。 《基山》 [原文] 又东三百里,日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 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bo)池(yi),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 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fu),食之无卧。 从壹爰山再向东走三百里有座山叫基山。山的南坡蕴藏着很多玉石, 山的北坡遍布很多奇形怪状的树木。山中有种兽类出没,长着羊一样的身 体,但却有九条尾巴,四只耳朵,背上还长着两只眼睛,这种兽名叫搏訑 。人们如果佩带它的皮毛,就不会感到害怕。山上有一种鸟,长得像鸡一 样,但有三个头,六只眼睛,六只脚,--y,,翅膀,它的名字叫鹃鸺,吃了 它的肉,就让人很少想要睡觉。 《青丘山》 [原文]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青■[丹護](huo)[1]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2],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gu)[3]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he),名曰灌灌[1],佩之不惑。英水出焉 ,南流注于即翼之泽[5]。其中多赤蠕(ru)[6],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 鸳鸯,食之不疥。 [注释] [1]■:当为“■”。赤石风化后的东西,古时用作颜料,一般有丹叢 和青■叢之分。 [2]九尾:即九尾狐。 [3]蛊:蛊毒,传说中的一种害人的毒虫,它以毒毒人,却令人不自知 。 [4]鸠:鸟名。呵:大声喝叱。灌灌:鸟名。 [5]泽:聚水的洼地。 [6]赤■:人鱼,即学名“儒艮”的鱼,此鱼主要栖息河口或浅海湾内 ,以藻类或其他水生植物为食。现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海湾及我国广东、 广西、台湾沿海。 [译文] 从基山再向东走三百里有座山叫青丘山。山的南坡,盛产玉石,山的 北坡,出产青■腹。山中有种野兽出没,这种野兽长得像狐狸,却有着九 条尾巴,它发出的叫声,就像婴儿啼哭一样,这种野兽能吃人,但如果人 吃了它的肉,就能不被妖邪之气蛊惑。山上有一种鸟,长得像斑鸠一样, 它啼叫起来的声音,就像在咒骂别人,这种鸟的名字叫灌灌,人们如果佩 带这种鸟的羽毛,就会避免妖气的迷惑。有一条叫英水的河流从山中发源 向南流入即翼泽中。水中有很多人鱼,这种鱼有着普通鱼类的身体和一副 人的脸庞。它的啼叫声,就像鸳鸯在叫,这种鱼的肉,人吃了不会生疥疮 。 《箕尾山》 [原文]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 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1]:毛用一璋玉瘗(V7)[2]糈 (xu)用徐(tu)米[3],一璧稻米,白菅(jian)为席[4]。 [注释] [1]祠:祭祀。礼:祭礼仪式或礼品。 [2]毛:祭祀用的带毛的牲畜,如猪、狗、牛、羊等。璋古玉器名,为 贵族祭礼等礼仪时所用的礼器。瘗:埋,埋葬。 [3]糈祭祀用的精米。稔:稻,一作专指糯米。 [4]菅:植物名,茅草类,秆高达3米,叶片线形,多生于山坡草地。 席:供神坐的席。 [译文] 鹊山这一个大的山脉体系,是从招摇山开始,到箕尾山为止,总共十 座大山,路程二千九百五十里。这十座山的山神,都长着乌的身体和蛇的 脑袋。祭祀他们的礼仪是:在地下埋好祭祀的牲畜和玉器,用稻米来供奉 山神,再用璧玉和稻米做贡品,用白茅草编的席子供山神来坐。 《长右山》 [原文]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1] 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xian)则[其]郡县大水。 [注释] [1]禺:兽名,大小、身形像猕猴,赤目长尾。 [译文] 从柜山向东南走四百五十里有座山叫长右山。山上没有生长树木花草 ,但有很多溪水。山中有一种野兽,长得像猴子一样,但长着四只耳朵, 它的名字叫长右。它发出的声音,像人在呻吟一样,它在哪里出现,哪里 就会发大水。 《尧光山》 [原文]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 如人而彘鬣(lie)[1],穴居而冬蛰[2],其名曰猾褢(huai),其音如斫 (zhuo)[3]木,见(xian)则县有大繇(yao)[4]。 [注译] [1]彘:猪。鬣:兽类颈上的长毛。彘鬣,即猪鬃。 [2]蛰: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 [3]斫:砍,削。 [4]繇:通“徭”,徭役。 [译文] 从长右山再向东走三百四十里有一座山叫尧光山。这座山的南坡,蕴 藏丰富的玉石矿,山的北坡蕴藏着金矿。山上有种野兽出没,长着像人一 样的身体,但身上却长着像猪毛一样的长鬣毛,它居住在洞穴之中,冬天 要冬眠不出,名字叫猾褢。它发出的叫声,很像人们砍伐木头的声音。但 有它出现的地方,会有繁重的徭役。 《鹿吴山》 [原文]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 流注于滂(pang)水。水有兽焉,名曰蛊(qu)雕[1],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 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注释] [1]蛊雕:鸟名,属鹰类的一种。 [译文] 从区吴山再向东走五百里有一座山,叫做鹿吴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 的踪影,很荒凉,但蕴藏着丰富的金矿和宝石。这座山是泽更水的发源地 ,泽更水从这里向南流入滂水。水中有一种水兽,名叫蛊雕,它有着像雕 一样的身体,但头上却长着角,它发出的声音像婴儿的哭声。这种水兽能 吃人。 《祷过山》 [原文] 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xi)、兕(si)[1], 多象。有鸟焉,其状如■(jiao)[2]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qu)如 ,其鸣自号也。浪(yin)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3],其状鱼 身而蛇尾,其(音)[首]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4]痔(zhi)。 [注释] [1]犀:犀牛。此处之犀,据郭璞注,身形似水牛,头似猪头,脚短似 象,有三只蹄,肚子大,皮毛为黑色。长着三只角,一在头顶,一在前额 ,一在鼻上,其在鼻上的角较小,但不下垂,名叫食角。爱吃荆棘,因此 常被刺破嘴,口中常吐血沫。兕:古代犀牛一类的动物,据说其身形也似 水牛,青色,只长一只角,重三千斤,非常凶猛。 [2]■:古籍中的鸟名。据说是鸬鹚中的一种,又名鱼鹩,头细身长, 颈有白毛,能人水捕鱼。 [3]虎蛟:传说中龙的一个种类。 [4]已:停止。这里是止住、制止的意思。 [译文] 从天虞山向东五百里有一座山叫祷过山。山上有丰富的金矿和玉矿, 山下有很多犀牛经常出没,大象也在这里繁衍生息。山中生长着一种鸟, 长着像■鸟一样的身体,但有白色的头,脚有三只,脸长得像人一样,名 叫瞿如。它叫的时候,仿佛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座山是浪水的发源地, 浪水从这里向南流入大海。水中有水兽,名字叫虎蚊,长着像鱼一样的身 体,却有蛇一样的尾巴。它发出的声音,很像鸳鸯的叫声。吃了它的肉, 身体便不会患浮肿病,还能治愈痔疮。 《丹穴山》 [原文]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 海[1]。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2],首文曰德,翼文曰 义,背文曰礼,膺(ying)[3]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 自舞,见(Xian)则天下安宁。 [注释] [1]渤海:并非指今渤海。而是指今南海。 [2]风皇:即凤凰,传说为鸟中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 [3]膺:胸。 [译文] 从祷过山再向东五百里有一座山叫做丹穴山,山上蕴有丰富的金矿和 玉矿。这座山是丹水的发源地,丹水从这里向南流入渤海。山中生长着一 种鸟,长着鸡一样的身体,羽毛五彩鲜艳,名字叫凤凰。它头上的花纹像 “德”字,翅膀上的花纹像“义”字,背上的花纹像“礼”字,胸前的花 纹像“仁”字,腹部萨花纹像“信”字。这种鸟只吃自然生长的东西,自 己经常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只要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平和安宁。 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