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宝鉴(典藏版)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原典1-31 《太上感应篇》①曰:“祸福无门②,惟人自召 ③,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人心起于善,善虽未 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 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久久必获吉庆, 所谓转祸为福也。” 注释:①《太上感应篇》:道教经典署作之一, 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②无门:没有定数。③ 召:召致,引来。 译文 《太上感应篇》说:“祸福不是注定的,都是人 们自己引来的,善恶的报应,如影随形。所以人心生 出善意,虽然还未做善事,吉神已跟随而来;有的人 心生出恶意,虽然还未作恶,凶神已追随而至。有人 曾经做过恶事,后又自行悔改,时间长了必获吉庆, 这就是所谓的转祸为福。” 原典1-32 东岳圣帝①垂训②:“天地无私,神明时察。不 为享祭而降福,不为失礼以降祸。凡人有势不可倚尽 ,有福不可享尽,贫穷不可欺尽。此三者乃天地循环 ,周而复始。故一日行善,福虽未至,祸自远矣:一 日行恶,祸虽未至,福自远矣。行善之人,如春园之 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 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损人益己,切宜戒之!一毫之 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人莫作。衣食随缘,自 然快乐。算甚么命?问甚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天网恢恢,报应甚速。谨听吾言,神钦鬼伏。” 注释:①即东岳大帝,道教所奉的泰山神。②垂 训:垂示教训。 译文 东岳圣帝遗训:“天地没有私心,神明在冥冥之 中时刻鉴察。既不因为供奉的祭品而降福,也不因为 人的疏忽失礼而降祸。但凡人有势力不可倚仗尽,有 福不可享尽,对贫穷的人不可欺负到底。这三者是天 地循环,周而复始。所以行善一天,福虽然还没到, 祸自然就远离了;作恶一天,祸虽然还没到,福自然 就远离了。行善的人,好像春天园子里的草一样,没 看到它生长,却每天都有长高。作恶的人,好像磨刀 石一样,没看到它耗损,却每天都有所磨损。损害他 人来使自己受益,一定要禁止啊!一丝一毫的善事, 也能给他人带来方便;一丝一毫的坏事,都要劝人别 去做。衣食随缘,自然就会快乐。算什么命?问什么 卦?欺负人就是祸,饶恕人就是福,天网宽疏无漏, 报应极为迅速。认真聆听我的话,鬼神都会敬伏。” 原典1-33 康节邵①先生曰:“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 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不教而善, 非圣而何?教而后善,非贤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 ?是知善也者,吉之谓也;不善也者,凶之谓也。吉 也者,目不观非礼之色,耳不听非礼之声,口不道非 礼之言,足不践非礼之地。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 。亲贤如就芝兰,避恶如畏蛇蝎。或曰:不谓之吉人 ,则吾不信也。凶也者,语言诡谲,动止阴险,好利 饰非,贪淫乐祸,疾②良善如仇隙,犯刑宪如饮食, 小则殒身灭性,大则覆宗绝嗣。或曰:不谓之凶人, 则吾不信也。《传》有之曰:‘吉人为善,惟日不足 。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汝等欲为吉人乎?欲 为凶人乎?” 注释:①即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谥 康节。著有《伊川击壤集》等。②疾:恨,如恶如仇 。 译文 邵康节先生说:“上等的人,不用教他就会行善 ;中等的人,教育他后就会行善;下等的人,教育他 也不能行善。不用教就能行善的,不是圣人又是什么 ?教育后就能行善的,不是贤者又是什么?教育他也不 能行善的,不是愚人又是什么?这就可以知道,善是 吉的意思;不善就是凶。吉,就是双眼不看不合礼数 的美色,双耳不听不合礼数的音乐,嘴里不说不合礼 数的话,双脚不踏上不合礼数的地方。不结交不善良 的人,不取不义之财。亲近贤者如同靠近芝草兰花, 躲避恶行如同畏惧蛇蝎。有人说:这还不能称为吉人 ,我是不会相信的。凶,就是语言诡谲,举止阴险, 喜好名利,文过饰非,贪奢淫逸,幸灾乐祸,恨善良 的人如同仇人,触犯法律如同寻常饮食,小则亡身灭 性,大则让祖宗蒙羞,断绝了后代子嗣。有人说:这 还不能称为凶人,我是不会相信的。《左传》上有这 样一句话:‘吉人行善,惟恐时间不够用。凶人作恶 ,也惟恐时间不够用。’你们想做吉人呢?还是想做 凶人呢?” 原典1-34 《楚书》曰:“楚同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译文 《楚书》说:“楚国没有可作为宝物的,只有善 可以被当作宝物。” 原典1-35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译文 孔子说:“看到善行就像惟恐自己追赶不上,看 到不善之举就像将手伸进沸水中。” 原典1-36 子曰:“见贤思齐①焉。见不贤而内②自省也。 ” 注释:①齐:看齐。②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 心里。 译文 孔子说:“看见贤者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 贤之人就在心里自我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