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地缘关系史
作者简介
"作者团队来自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和中国历史研究院,五位成员分别从事历史地理、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研究,具有比较丰富的学术积累和专业互补优势。分别是: 孙冬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二级研究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史研究会会长; 高福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李 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 靳 宝,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建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
"引言 (一)研究宗旨与学术基础 对京津冀之间的地缘关系进行历史的考察,旨在以历史地理、区域史、专门史的综合 研究为基础,为拓展和深化区域历史研究做出新探索,同时力求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 略提供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支撑。 就学术本身而言,京津冀区域历史和社会发展研究,是三省市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基本 任务之一。虽然有关学者在立足本地的基础上也曾注意到三者之间的彼此关联和相互影 响,但由于研究者各有自己的学术志趣和目标要求,自然首先要完成以本地为中心的预期 任务,对与另外两地的关系问题着力有限,在研究区域上难免有一些“画地为牢”与“各 自为战”的倾向,但这也是无可厚非的选择。学术视野的局限,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 关于区域社会发展进程及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社会效果等问题的分析和透视,影响结 论的精确性以及最终成果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把京、津、冀三地的社会历史发展视为 一个有机关联的整体,在已有成果奠定的基础上,努力拓宽区域历史研究的领域,将有助 于深化相关学术问题的探索。 基础研究的深化和拓展不仅是推动学科进步的动力,由此获得的某些成果也可以发挥 “以古鉴今”的作用,面向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决策参考。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是 在国家层面上大力推动“首都圈”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京津冀之间历史与现实的地 缘关系,构成了三省市密不可分的纽带。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缘关系,是以地理位置的彼此 接近或相隔遥远为前提形成的双边或多边的关联。互为邻居的京津冀三省市的这种关系, 体现在地理格局、生态变迁、政治互动、经济关联、军事体系、文化脉络、社会融合等许 多方面。当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来自这个区域的人民千百年来劳动创造的不断累积。未来 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依靠当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也需要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 去考察下列问题:历史上京津冀之间彼此具有怎样的地缘关系?基于这种关系形成了怎样 的环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在何种程度上推动或制约 着各自的区域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如何发挥区域历史人文资源的作用?这些既 是关系到科学制定相关政策、规划、措施的实际问题,又是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区域历史 研究领域亟待探索的重大学术问题。如果能够比较系统地破解其间关键性的学术疑难,可 望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供人文社会科学的决策参考。 已有的相关研究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础,简要回顾近年来的学术进展,可以看到, 京、津、冀三地的地方史与历史地理学者,一般以各自地域为中心展开研究工作。关于北 京史、天津史、河北地方史的大量专著,尽管涉及彼此之间地缘关系的内容有限,却依然 是认识各自城市或区域历史发展的主要文献。1988年出版的《北京与周围城市关系史》①, 初步说明了天津、保定、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的发展过程及其与北京的某些关 联,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自从近年国家提出并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以来,社会 各界展开了热烈的研究和讨论。仅中国知网著录的相关文章就接近一万篇,涉及京津冀当 代发展的交通、金融、旅游、物流、人口、产业结构、环境治理、生态保护、水源供需、 协调创新、资源共享、区域规划、城市体系、人才合作等众多方面。但是,在这个大视 野之下进行的区域历史文化、地缘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屈指可数,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历 史味道”的相关论文,迄今大体只有以《京津冀之于“一带一路”的历史地位》 ②《京师 . 口 岸 . 腹地:京津冀一体化的历史地理学解读》③《京津冀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产业协同发 展略论》 ④《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历史文化根基》 ⑤以及《“京津冀一体化”的历史考察》 ⑥等 为代表的数篇。针对上述状况,我们将致力于从多方面探究京、津、冀在历史上的地缘关 系,系统阐述作为一个整体的“京津冀”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规律,差可弥补目前研究的某 些不足,力求提出我们的新认识。 (二)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 本项研究的核心目标,在于系统阐释历史上京、津、冀三者之间存在的地缘关系的发 展过程及其变迁规律。在研究范围广阔、涉及内容众多、时间跨度巨大的情况下,必须广 泛吸收历史学与多种相关学科关于古今北京、天津、河北的区域研究或个案分析的已有学 术精华,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丰富、拓展、深化,进而实现预期的目标。为此,需要遵 循区域史、城市史、专门史、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致力于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融 会贯通和综合运用,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从而尽量减少工作 过程中的偏差,增强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系统性。文献资料的充分运用与必要的 实地调查相结合,是取得预期成果的重要保障。在参考当代论著和考古成果之外,我们还 将从古代史籍、地理文献、文集杂著、地方史志、金石碑刻、档案资料、古今地图等途径寻找线索和资料。在此前提下进行必要的野外实地调查,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或匡正其 间存在的谬误,为研究工作奠定可靠的学术基础。 在上述前提下,我们将重点说明下列问题: (1)京津冀地缘关系的地理基础:以北京、天津两市被河北省包围为基本特征的地域 格局,决定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影响因素的高度一致与密不可分。包括山区、盆地、 平原等众多类型的复杂地貌,以海河水系为主、历史上湖泊广布的水文环境,大尺度因素 影响下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南宋郑樵所谓“千古不易”的天然形势。历史上以沙尘、水旱 为代表的自然灾害,通常都会波及整个京津冀乃至中国北方地区,工业化时代产生的生态 环境问题也不可能容忍某一家“独善其身”,这些都是地理区域的彼此相接所致。 (2)京津冀地区行政区划系统的形成过程:行政区划是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手 段,梳理京、津、冀在历史上作为国家一级政区的形成、分合过程和一般规律,有助于认 识本区域当代政区格局的来龙去脉及其利弊得失。梳理明代之前行政区划系统的基本结构 和演变过程,是认识京津冀地缘关系的前提。明清时期天津作为口岸城市发展,初步建立 了它与京师和直隶的相互关联。晚清民国直至当代,北京、天津辖境不断拓展,它们与河 北(直隶)之间的行政区划经历了频繁的分合调整过程,由此形成了京津冀三省市最近半 个世纪以来相对稳定的地缘关系。 (3)北京在京津冀地缘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北京在历史上长期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特 殊地位,决定了它是京、津、冀三者关系中的主导因素。在区域城市群体中,国家首都具 有领袖群伦的突出优势。整个区域乃至国家的水陆交通格局, 自然以北京为中心。天津崛 起之后,京津冀地区形成了首都北京、商港天津、腹地直隶(河北)互为倚靠的空间格局, 它们的相互影响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重要方面。在明清时期,易州、遵化、 承德、围场,与北京的关联尤为密切。 (4)京津冀地区城乡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相互关系:经济条件虽然不是北京成长为首 都的决定性因素,但为满足北京的物资供应而进行的各类活动以及主要城市之间的商贸往 来,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清理区域自然条件影响下的京津冀农业、手工业发展 进程,认识天津作为漕运枢纽对北京物资供应的保障作用,分析京津驱动河北(直隶)城 乡商品生产及物资流通、河北为京津两大都市崛起提供资源环境依托的相互关系,说明张 家口在京津冀商贸格局中的独特地位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制约下的区域人口迁移,都是从经 济角度揭示京津冀地缘关系的重要任务。 (5)拱卫京师的古代京津冀地区军事防御体系:历史上的北京在它的幽州时代是中原 政权的北方军事重镇,上升为首都后就转变为需要外围军事要塞拱卫的目标。燕山长城一 线既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错带与分界线,也为保卫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 树立了一道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军事地理防线。明代北京的防御体系建设与战略布局的变迁,清代天津作为北京东南海上屏障的作用,北京外围军事重镇宣化、张家口、保定等城 市的成长,代表了军事文化视角下的京津冀地缘关系。 (6)京津冀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地域特色:地脉相连、人缘相亲的京、津、冀三 地,千百年来形成的地域文化既有共同特征又有区域差异,这是体现彼此之间地缘关系的 一个重要方面。梳理区域文化的发展历程,分析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对区域文化特征的影 响,从风俗、艺术等方面审视京津冀的文化分异与相互交融,有助于充分认识融汇八方、 辐射全国的北京地域文化,九河下梢、多方聚集的天津文化,燕赵之风熏染下的河北地域 文化。 (7)京津冀地缘关系研究的基本结论:在多角度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主要收获,总结历 史上京、津、冀地缘关系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特征与变迁规律,根据历史经验提出关于当代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北京、天津、河北的区域史或城市史研究已相对成熟,但以往受课题具体目标的限 制,研究范围大多只是涉及其中的一座城市或河北省的某个区域,关于历史时期城市群体 关系的讨论还比较粗略。因此,对于京、津、冀之间地缘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变迁规 律的探索,将有助于突破以往“画地为牢”的地域局限,把三足鼎立的京、津、冀作为一 个整体加以综合透视,又把问题的焦点从三者各自的历史发展转移到彼此之间的“地缘关 系”上来,从而可望实现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的创新。当然,分别隶属于京、津、冀三地 的研究者,对另外两地的了解通常不如本省市那样熟悉。从北京史学者的角度看来,把研 究领域从北京地区拓宽到京津冀全境,在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下认识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进 程与区域关联,这就有可能在较大程度上突破区域之间的分界,获得更具理论意义和实践 价值的认识。" "★一部历史地理学视角下的华北区域史研究集成之作 ★纵横捭阖论三地关系大势,条分缕析考证历史真相 ★北京、天津、河北人最新的硬核“谈资” ★华北地区版“三国”千年纠葛史 ★京津冀“相爱相杀”的历史“故事” ★新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历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