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哈佛中国哲学课

知道:哈佛中国哲学课
作者: (美)普鸣//克里斯蒂娜·格罗斯-洛|责编:张惟|译者:胡洋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2.60
折扣购买: 知道:哈佛中国哲学课
ISBN: 9787108075185

作者简介

- 普鸣(Michael Puett):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中国历史方向教授、宗教研究委员会 主席。著有《作与不作》(三联书店,2019)《成神》(三联书店,2020)等。普鸣为本科生开设的“中国古典伦理以及政治哲学”课同 “计算机科学入门”课和“经济学原理”课是哈佛大学的三大热门全校选修课。他因在教育中的卓越表现获得哈佛学院教授奖。 - 克里斯提娜·格罗斯-洛(Christine Gross-Loh) 作家和自由撰稿人,哈佛大学东亚历史专业博士,其作品见于包括《华尔街日报》《大西洋月刊》《赫芬顿邮报》在内的众多出版物。

内容简介

关于日常 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食不语。——《论语·乡党》 《论语》里充满了有言行的具体的、微小的细节。 这些东西怎么会有哲学意义? 哲学会不会让我们联想到很宏大的问题?比如:生 活的意义是什么?道德是什么? 但孔子则提出了这样一个基础的、看似深奥的问题 :你怎样应对你的日常生活? 对孔子来说,世上的一切都从这个最细微的问题开 始。 无论是清晨的一杯咖啡,还是家庭晚餐、周五晚上 的例行约会,或是在睡前让孩子在肩上“骑大马”,这 些时刻都十分重要,因为它们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连续 性以及意义。 关于仪式 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 对孔子来说,祭拜仪式的必要性在于它能为举行仪 式的人带来好处。例如在祭祖时,询问仪式能否真正影 响死者毫无意义,重要的是举行仪式本身会给家族成员 彼此之间的关系带来改变。比如在仪式中,任性的儿子 变成家庭代表,争论不休的兄弟姐妹必须暂停争吵…… 在仪式中,活着的人不仅可以建立起与死者之间不同以 往的关系,他们自己也会被带入一种全新的关系中。而 当仪式结束,家庭成员会走出仪式空间,脆弱的和平关 系会再次破碎,这便是需要反复举行仪式的原因。 关于仁善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无论对于我们自己还是别人,都不存在一个需要去 发现的“真实的自我”。每个人都拥有无数种自相冲突 的个人角色,没有什么规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操控它们 ,只有礼仪方面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如何打破固有 模式,让我们学会如何善待周围的人,生出仁爱之情。 假设你走进房间,发现自己的另一半因某件事而担 忧。以往你会鼓励对方把事情说出来,这已经是你们之 间的既定仪式。但孔子会强调,在这个特殊的情境中, 你应该理解对方具体需要哪方面的关心,也许一个安静 的拥抱会产生最好的效果。你这样做了,对方也以一个 拥抱回应,你们创造了新的、更具效果的仪式。只有当 我们以仁爱之心面对生活,才能懂得何时实施礼仪以及 如何改变它们,而我们也只有通过礼才能培育出仁爱。 这种循环,正是孔子思想深刻性的组成部分。 如普鸣教授所言,“道”,并不是一个我们必须尽力遵循和谐的理想,而是一条我们通过自身的选择、行动和调整与他人的关系不断去开拓的道路。在生命的每一刻,我们都在重新创造“道”。为中文版选定“知道”这个书名,也是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从先哲的智慧中获取启示,知晓自己脚下的道路,通过对自己内心和对世界的不断探索来决定它延伸和前进的方向,并为自己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 哈佛大学排名前三位的全校选修课:“中国哲学课”。 ? 哈佛大学明星教授普鸣通过对先秦诸子哲学思想的阐释和重构,引导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借助先哲的智慧,重视自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创造主体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