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程(精)
作者简介
周文,重庆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两大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及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主要学术兼职为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 近五年出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历史与现实》《国家何以兴衰:历史与世界视野中的中国道路》《中国道路:现代化与世界意义》《繁荣与富强:大国治理的政治经济学》《赶超:产业政策与强国之路》等10多部专著,其中多部著作进入丝路书香等国家外译工程以及被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土耳其卡努特国际出版公司、韩国国际出版社翻译成英文、德文、西班牙文和韩语在70多个国家发行,学术成果和学术观点受到德国、韩国、俄罗斯、日本、美国学者的关注和引用。
内容简介
第一,优化产业体系评价标准,全面认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现有的产业体系评价标准是以西方经典产业结构理论作为“现代化”模板。然而世界各国,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发展的典型事实足以否定这一理论的科学性。一方面,对后发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尽管这一理论前期可以带来短暂的经济繁荣,但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使其失去经济增长的动力,陷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另一方面,从发达国家长期发展结果上看,也印证了经典产业结构理论会带来产业空心化的后果,而脱离实体的虚拟资本的发展事实上加剧了经济的泡沫化和风险化。因此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要避免西方经典产业结构理论的误导,要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立一个“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第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注重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是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远非对GDP的贡献率所能反映出来的。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性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整体呈现大而不强的特点,制造业高端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所以,现代化产业发展要求提高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努力突破依靠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来攻破技术隔绝这一难点,增加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同时,现代金融发展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支撑和服务于实体经济。此外,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量”比和优化的结构,而不是仅以第三产业统计意义上占比的提升作为高质量产业结构的重要指标。 第三,强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数字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经开始渗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数字经济强调的是,数据信息及其传送是一种决定生产率的技术手段,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数字经济能为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提供技术支持,还能通过大数据定位人民的偏好,更精准判断出人民生活需要。尽管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从跟跑、并跑向领跑逐步转变,但仍存在发展不均衡,企业数字化改造面临壁垒较高,数字化转型服务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所以,高质量发展还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基础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打下物质基础,并加快在各行各业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建设布局,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成长;加快“提速降费”工程改造,提升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加快数字经济助推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任务的开展。 第四,辨证看到虚拟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实体经济是相对虚拟经济而言的。在传统的三次产业划分中,虚拟经济所在的产业均被划入第三产业,部分被置于高端服务业的位置。过去,在产业经济学里流行过一种错误的说法,认为现代经济重要的特征就是服务业产值占据GDP的大多数,而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大力支持高端服务业的扩张与发展。然而,占据高端服务业产值大头的就是虚拟经济所在的产业。常被引用的发达国家案例就是美国,美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八成,其中属于虚拟经济的现代金融和房地产业增加值之和超过美国整个第二产业产值。由美国的产业增加值构成可以看到,发展虚拟经济虽然可以带来丰厚的利润,但问题的关键是利润并不直接等同于物质财富。虚拟经济无法生产物质财富,过度发展虚拟经济也无法带来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无法实现现代化,只能加剧和助推经济泡沫化。 第五,核心问题是实体经济内部结构的不平衡。当前,我国面临着实体经济“大而不强”和经济中存在“脱实向虚”倾向的两大问题。归结起来的核心问题在于实体经济内部结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一是实体经济核心的制造业供给结构失衡呈现“高端不足低端过剩”,使实体经济整体收益趋于低水平;二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制造业增加值和平均利润增长率长期低于金融业,产业结构呈现脱实向虚倾向。可以,理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现代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防范经济脱实向虚,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和结构性调整,是当前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 适合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经济学专业的教材。 1.本书注重理论历史的梳理与当下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有机密切结合,有历史和知识信息量,注重理论来源与理论现实结合,同时又将理论问题与理论未来结合。 2.本书通过“抛问题”、专题研究等形式将理论学习与理论研究、理论内化与理论传播发展相统一。围绕专题进行深入讲解,然后就目前学界存在争议的重大问题“抛”问题再思考再提炼,与此同时对问题进行理论剖析和回答,具有理论前沿性和创新性。每章开始先将国内学界争议分歧进行梳理分析,最后落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视角来对这些问题做出思考和理论回应。 3.本书将教材与专著属性融合,兼具理论性与通俗性,适用于研究生及理论工作者。本书适合复旦大学博士生和硕士教学需要,从适用性看,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