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家家风

革命家家风
作者: 李晓明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0.80
折扣购买: 革命家家风
ISBN: 9787568071451

作者简介

李晓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教授、博导。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理论、中国史学史、文化产业学等。 莫晸,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擅长历史文化类图书的写作。

内容简介

第一章 高筑神州风雨楼——李大钊家风 革命家家风第一章高筑神州风雨楼——李大钊家风1889年10月,李大钊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胡家坨乡大黑坨村。他“两岁丧父,三岁丧母”,“既无兄弟,又鲜姐妹”,全凭祖父李如珍抚养成人。李如珍在当地较有名望,读过书,做过生意,颇有田产,爽直好客,爱说话,爱管闲事,乐于为邻里劝解纠纷,恪守道德,勇于指责和批评坏人坏事。他勤俭持家,但是为村里买地募捐时,却能慷慨解囊。这些品格,通过日常小事不断影响着李大钊。为了孙子的教育,他让孙子三岁发蒙,先后为孙子选了三位塾师。李如珍平时很注意管束李大钊的行为。当他得知李大钊观看乡邻们在村口的赌博活动后,就进行责问。从小不会说谎的李大钊实话实说,李如珍就以罚代教,罚李大钊整理房顶铺的草。有了这次教训,李大钊终生不再涉足这类场合。 李大钊18岁时,祖父病故,举办丧事耗尽了微薄的家产。在妻子赵纫兰东挪西借筹措学费的帮助下,李大钊读完中学,又考取了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李大钊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李大钊1916年回国。1918年,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著名文章,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我国*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之一。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黄日葵、何孟雄、罗章龙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建党做准备。李大钊还在北京多次会见共产国际代表,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活动,扩大宣传,发展组织,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李大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党成立后,李大钊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在党的三大和四大上,李大钊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2年到1924年初,李大钊频繁地奔走于大江南北,多次代表共产党与孙中山会谈,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 1924年1月,李大钊以孙中山指定的大会主席团成员(共五位成员,李为唯一的共产党方面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参加大会宣言的起草等,为实现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后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此后,他直接担负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实际领导工作。 1926年3月,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积极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三一八运动,号召人们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血,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李大钊的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他们下令通缉李大钊。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李大钊牺牲后,其妻和子女继承了李大钊的精神财富和革命事业。“忧时字字皆悲愤,唤众篇篇*激昂。躯壳纵填沟壑去,精神犹在海天张!”熊瑾玎这四句诗不仅是对李大钊诗文的评价,也是对李大钊精神的颂扬。这种精神融进了李大钊的家风,被其子女传承着。 一、任尔东西南北风 1913年李大钊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他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从此成为社会主义理想的忠实实践者。即使在风云突变、屠刀架颈的生死关头,他也义无反顾地坚持信仰,并为信仰身。“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古代先贤强调人应该追求真理;“咬定青山不放松”,是诗人郑燮认为每个人都必须坚持自己的信仰。郑燮瞧不起见风转舵、依权附势的投机者,表明自己在任何风向中都能坚持自我。李大钊就是这样一个坚定的信仰者。以他北大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的地位和收入,他和他的家人可以过上衣食丰足、安稳舒适的生活,而且李大钊十分看重亲情、喜爱孩子。但为了信仰,他每月从自己120元的薪水中拿出80元作为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经费。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妻子在得知这件事后,完全赞成。为了信仰,他经常放弃与孩子们亲近的时间,投身于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中共成立后,他发展长子李葆华成为革命者,在党被迫转入地下活动期间,李葆华担负起联络工作。李大钊被北洋军阀逮捕后,他坚决保守党的秘密,完全不顾个人安危。他知道自己是共产党的领袖这一事实在当时几乎是人所共知,他坦然承认自己反对现政府、拥护农工利益的政治立场,但是对于中共北方区委计划“联俄反奉”等具体任务予以坚决否认。据当时报纸报道,李大钊在受审时“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静,自承为马克思学说之崇信者,故加入共产党,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则谓概不知之,关防甚严”。 忠于革命信仰成为李大钊家风中*重要的一条,其家人均尊崇这一信条。赵纫兰在李大钊牺牲后,以抚养遗孤为己任,在知名人士及组织的帮助下,带着烈士后裔从奉系军阀的魔掌下逃出。1933年,她又以抱病之身辗转于北平、乐亭两地,请求北大代为安葬李大钊。在李大钊葬事完成35天后,赵纫兰就离开了人世。1936年,赵纫兰被中共河北省委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李大钊长子李葆华16岁即参加革命,17岁担任联络工作,中共七大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49年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1958年任水利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后历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贵州省委第二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组书记等职。他是中共八大、十一大中央委员。次子李光华1940年赴延安,曾任中共乐亭县委宣传部部长、唐山华新纺织厂党委书记等职务,1956年调任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党委书记。小儿子李欣华1940年随哥哥姐姐到延安,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北京市大峪中学校长、门头沟师范学校党委书记兼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李大钊长女李星华,1937年毕业于中法大学,1940年与弟妹一起赴延安。1949年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次女李炎华,在大黑坨小学工作多年,全国解放前夕到冀东建国学院工作,后调北京工作。 李葆华有三子:长子李青,历任浙江省委统战部部长、省政协副主席;次子李宏塔,曾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幼子李亚中,系水利部工程师。李葆华去世后,有记者问李宏塔:“你父亲给你们留下了多少遗产?”李宏塔说:“我们不需要什么遗产,李大钊的子孙有精神遗产就够了。”这精神遗产中就包括在各种风向中毫不动摇的坚定信仰。 1.本系列丛书从五个方面对中华家风做了整体的展示。2、本书不仅做了中华家风的展示,还反映了中华家风的发端、流变和继程。3、本书文笔风趣幽默,在故事中反映出革命家及后人对家风的重视和培育,对当代的家庭教育有重大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