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启示/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

曾国藩的启示/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
作者: 曾国藩
出版社: 湖南人民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曾国藩的启示/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
ISBN: 9787543897779

作者简介

曾国藩,晚清名臣,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著有《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冰鉴》《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家书》等作品。

内容简介

上当受骗 楚国本来是一个中小国家,偏处荆蛮之地,不与 中原相闻。陆续吞并江汉流域的一些小国家之后,势 力越过大别山和桐柏山,开始向中原发展。当时为楚 成王在位。他是一个有大志的人,即位之后,布德施 惠,结好诸侯。去给周天子献礼,周天子说:“命令 你镇压南方夷越叛乱,但不要人侵中国。”但是,楚 成王即位三十年来,仍然积极北上,连续三次攻打郑 国。郑国位于中原腹地,攻打郑国是问鼎中原的必然 步骤。 当时齐桓公是中原霸主,对于楚国的野心,当然 不会坐视不管。搞定北方的戎狄之后,就联合了曹、 卫、宋等八国军队,南下攻楚。楚成王亦率队北上, 在楚国边境与联军对峙。齐桓公不愧是霸主,看楚国 兵力强大,国土辽阔,即使一战败楚,亦无法深入楚 地,扩大战果,就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楚成王看 联军气势强旺,亦不敢贸然衅兵。最终通过谈判,和 平地化解了一场流血大战,达成有名的召陵之会。齐 楚各有所得,齐桓公维护了他的霸业,阻遏了楚国北 侵,楚成王则避免了在本土作战的危机,也没有任何 损失。从政治态势上看,当然是齐桓公更有利。不过 ,楚国的实力没有分毫削弱,也不是什么坏事。 齐桓公一死,楚成王北人中原的大志又活跃起来 ,准备先拉拢郑国,却正好看到宋襄公搞了一个雎水 之会,因此针锋相对,借修桓公之好的名义,搞了一 个五国之会。宋襄公搞的是东夷小国之会,楚成王却 以齐楚两个大国为首。宋襄公在想些什么,楚成王很 清楚,那也正是他的企图。宋襄公却恰恰相反,不知 道楚成王在想什么。宋襄公请楚成王领导诸侯来会, 正中其下怀,就答应在盂(今安徽霍丘县)做衣裳之 会。衣裳之会就是大家只穿衣裳,不带武器,不带军 队,做文明礼尚的会谈。两人确实有差距。两国更有 差距。 宋襄公意图在会盟上夺得霸主位置,不知道他是 怎么想的,根据何在。 子鱼说:“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 宋襄公不听。 “那就带些军队去,以防不测。” “当初说好了只穿衣裳,不带武器,我为仁义之 师,怎么好意思!” 宋襄公就高高兴兴赴会去了。 这次会盟陈、蔡、郑、许、曹五国都来了,楚成 王后至,齐、鲁、卫没有参加。楚成王后来,因为他 带着军队,自然不方便早到。这下宋襄公傻了,知道 自己被骗了,赶紧让子鱼回国。楚国的军队把会场包 围起来,活捉了宋襄公。 楚成王押着宋襄公去攻打宋都,跟宋人说:“快 快投降吧,不然就杀了你们的国君。” 子鱼在城楼上说:“托社稷保佑,我们已经有国 君了。他让宋国受辱,即使回来,也会被驱逐。” 楚军把宋都包围起来,打了几个月,也没有攻下 来,就把宋襄公当作俘虏送给鲁国,以此来羞辱宋襄 公,并提出与鲁国会盟。楚鲁两国在亳相会,宋襄公 就被放了回来。 子鱼却说:“我这个弟弟啊,我多了解他。这事 还没完,教训还不够深。” 泓水之战 宋襄公的脸丢大了,回来之后,恼羞成怒,决定 拿郑国开刀,想以武力扬威,一战而定霸业。郑国本 来属于中原集团,齐桓公死了,郑国失去靠山,又遭 遇楚国压力,只好转而与楚国亲近。所以宋襄公拿郑 国开刀,如果成功,当了霸主,自然就挣回了面子。 大臣劝告他,楚国一定会出兵救郑,那就白辛苦 了,还不如等待时机。宋襄公不听,反而喊出了雄心 壮志一般的口号:“天不弃我,商可以兴矣!” 这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假设,商朝都灭亡好几百年 了,所以子鱼立刻批评道:“天弃商久矣。天都不要 它了,你怎么可能让它复兴呢?” 宋襄公大概已经失去理智,只想着挽回面子和争 霸,而不考虑眼前局势和对手情况,怒而兴师,不听 劝告,对战争也不做任何谋划。兵法日,多算胜,少 算不胜,况于无算乎?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 郑国那边,郑文公带着老婆去见楚成王,刚刚才 回来,就听说宋国打过来了,立刻派人去搬救兵,一 面准备抗击。楚成王发兵救郑,军队直扑宋国,迫使 宋襄公回援,这跟后来的围魏救赵很相似。 宋襄公回到国境线时,楚军还在路上,正穿越陈 国向宋国挺进。宋襄公就在泓水北岸驻扎下来,以待 楚军。 西周初年,宋国当是一个大国,到了宋襄公时代 ,只能算一个中等国家,兵力最多两军。子鱼也口口 声声说宋国是“小国”。楚国却是一个大国强国,兵 力至少有五军。不过,先至为主,后至为客,守着泓 水,以逸待劳,这对宋国是有利的。何况楚军远道而 来,即使兵马强壮,也是疲惫之师。如果能够善用这 些要素,尽管以弱敌强,宋国也还是有机会的。打赢 这场战争,宋襄公就可以实现霸业。 楚军开到泓水南岸,没怎么休息,就开始渡河。 宋襄公也列好阵势,准备迎击。笑遍历史的一幕就此 出现。 楚军还没有渡完,子鱼跟宋襄公说:“敌众我寡 ,趁他们渡河未毕,赶紧攻击。” 宋襄公说:“不可。” 他自认为宋军是仁义之师,楚军还没有做好准备 ,就不能发起攻击,乘人之危,非仁义所为,所以拒 绝子鱼。 楚军大概是最幸运的了,得到敌人如此照顾,从 容渡过泓水。 在楚军准备集结列阵时,子鱼说:“赶紧攻击吧 。” 宋襄公又说:“不可。” 等楚军列阵完毕,宋军见敌人兵势强盛,面生惧 色。宋襄公身先士卒,亲自带队冲锋。正当宋军向楚 军中央突破时,楚军两翼突然从左右包抄过来,把宋 军围在当中,宋军大败。由于部将拼死保护,宋襄公 才冲出来。突围之后,幸好距都城也只有五十里了, 由子鱼殿后,宋襄公才顺利退回城内,依城固守。宋 国的都城非常坚固,楚国先后四次都没有攻下来。这 可能是宋襄公敢于争霸、与楚国相拒的一个资本。 楚军尾随而至,看天色也不早了,就在河畔驻扎 下来,等天明再渡河攻城。第二天早上,楚军正要渡 河时,突然从上游冲下洪水来,溺死千余人,军资冲 走无数,秩序大乱。楚军遭此挫折,斗志涣散,只好 撤兵。 此一战,宋襄公本人被箭伤了大腿,他的贴身卫 队全部战死,士卒死伤甚众。 大家都批评他,他还不服气:“君子不加害已经 受伤的人,不擒拿头发花白的人。古人打仗,不在险 道隘口偷袭敌人。我是商朝后裔,对方没列好阵,我 就不会进攻。”宋国以仁义著称于当时,所以他说“ 我是商朝后裔”。真是愚不可救,难怪毛泽东说他是 “蠢猪式的仁义”。第二年夏天,宋襄公伤重而死。 《淮南子》说:“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 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 以为辱也。”宋襄公为什么那么愚蠢?“让国”使他 获得美名,那也是一种仁义。他的愚蠢一定有什么历 史环境的因素,绝对不是他脑袋里空想出来的。这一 点值得研究。 类似的事情,后来在燕国也发生过。战国时期, 一位燕王把王位禅让给他宠爱的臣子,结果引发动乱 ,使国家经历一场浩劫。为什么有人食古不化?为什 么有人要死守祖宗成法?书读多了有害,如果是读死 书,确实越多越有害。 P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