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者/易中天中华史
作者简介
易中天,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在易中天看来,《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者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华史,大多没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因此他将在直觉、逻辑和证据的基础上,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 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总序、1-12卷)。
内容简介
胜利者的惊悚 据说,殷纣王是自焚而死的。 据说而已,并无证据。1 没人知道他当时怎么想,也没人解释周武王为什 么能在一片火海和焦土中找到纣王的尸身,并把他的 脑袋割下来。这就正如没人知道埃及女王克娄帕特拉 在跟屋大维打得不分上下时,为什么会突然撤出自己 的舰队,抛下情郎安东尼,匆匆忙忙回到王宫自杀。 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失败者就像水里的鱼,即 便流泪也没人在意,更不会留下痕迹。 我们只知道,周武王甚至来不及脱下战袍,就借 用商人的宗庙向皇天上帝和列祖列宗秉告胜利,并宣 布接手政权,以“中国”自居了。2 当然,真正的开国大典,还必须以更盛大更隆重 的祭祀仪式在周的京城举行。那时,他们将在天帝的 身边看见早已去世的先祖文王,看见他老人家的在天 之灵正以欣慰的眼光,慈爱地看着自己表现出色的子 孙。 然而周公却是心头一紧。3 周公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 也是周文化和周制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在这样的 仪式上,他诚惶诚恐是可能的,心存敬畏是可能的, 庄严肃穆更是可能的,怎么会惊悚呢,莫非看见了什 么? 正是。 他看见战败的殷商贵族,看见那些往日的人上人 ,正排着队伍毕恭毕敬地鱼贯而入。一股悲凉之情, 在周公心底油然而生。也许还有酸楚。是啊!想当年 ,殷商的祭祀何等气派而奢华。上百头的牛羊,数不 清的酒具,琳琅满目的珠宝,还有献祭的活人。作为 附庸小国的周,不也得派出代表助祭,规行矩步地行 礼如仪,甚至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大开杀戒吗?然而现 在,这些衣冠楚楚仪表堂堂的殷商贵族,却只能充当 助理,拜祭周人的祖先。 天,真是说变就变!据周公后来自己说,那一刻 ,他想了很多。他想,商的祖先,不也光荣伟大吗? 商的子孙,不也万万千千吗?然而天命一旦改变,他 们就成了这副德行。那么,我们周的子孙,会不会也 有一天穿着别人的礼服,戴着别人的礼帽,跟在别人 的后面,祭祀别人的祖宗? 完全可能。 周公清楚地记得,武王伐纣,出兵是在正月(子 月),胜利是在二月(丑月),实际只用了三十多天 。这实在太快了!如果他知道,后来全副现代化武装 的美英联军,推翻萨达姆政权尚且用了五十六天,恐 怕真会倒吸一口冷气。 高耸的楼台,为什么说倒就倒?铜铸的江山,为 什么不堪一击?历史的悲剧,会不会再次重演?新生 的政权,能不能长治久安? 周公忧心忡忡。 没错,皇天上帝的心思,谁也猜不透。他钟爱过 夏,眷顾过商,现在又看好周,这可真是“天命无常 ”。看来,没有哪个民族是“天生的上帝选民”,也 没有哪个君主是“铁定的天之骄子”。一切都会变化 。唯一不变的,是变。 这就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必须以殷商的灭亡为教 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居安思危。显然,在突如 其来的胜利面前,周人没有骄傲得像得胜的公牛,反 倒如同站在了薄冰之上深渊之前,小心翼翼,战战兢 兢。 这是一种忧患意识。 是的,忧患。事后,周公在他创作的赞美诗《文 王》中,曾这样告诫自己的族人和同盟—— 殷的贵胄来到了周京, 天的心思可真没有一定。 请把殷商当作明镜, 想想怎样保住天命, 保住万邦的信任。4 周人,为什么这样理智冷静? 也许,因为他们是农业民族。 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