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18.90
折扣购买: 大一统与儒家思想(精)/大家小书
ISBN: 9787200121018
杨向奎(1910—2000),字拱辰,生于河北省丰润县。1931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师从顾颉刚。后相继执教于西北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主编《文史哲》,1957年杨先生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任研究员、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秦汉史研究室和清史研究室主任。著有《西汉经学与政治》、《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清儒学案新编》、《大一统与儒家思想》、《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墨经数理研究》、《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等。在从事历史研究的同时,还研究自然哲学和理论物理学,撰写了《论时间、空间》、《熵与引力》、《关于数理逻辑中的悖论》等论著。
广义的“礼”,泛指社会文明,这是自古至今最 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损”是去掉,“益” 是增加,对待传统有损有益也就是批判地继承发展, 因此才出现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的良好局面。“从周”是法后王, 这为后来荀子之“法后王”及公羊学派之“张三世” 的理论建立了基础。夷、夏两系都不是孤立的、封闭 的系统,他们彼此交往,互相渗透,于是逐渐融合一 体。夏代初期少康以前一段动乱的历史,即夷、夏交 争而互相渗透以至融合的历史。夷、夏之争,在当时 来说,已经不是异族间互相侵略,罗泌在《路史》中 就曾以羿、浞之乱比之于安史之乱,后羿、寒浞实在 是夏之叛臣,虽然傅斯年先生反对这种说法而认为夷 羿是“敌国之君”。(见《夷夏东西说》)我们研究这 一段历史过程,知道当时夷、夏之间的关系本来密切 。史实见于《左传》襄公四年及哀公元年,襄公四年 有: 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钮迁于穷石,因夏民以 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 伯因熊髡,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 ,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 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 ……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烹之,以食其子 。……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猹……使浇用 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猹于戈。靡自有 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 后杼灭猹于戈,有穷由是遂亡,失人故也。 靡是夏遗臣而臣于后羿者,虽臣于二代而不以为 忤,终复夏政,说明当时夷夏已少民族隔阂,而后来 之《虞箴》有云:“在帝夷羿,冒于原兽,忘其国恤 ,而思其唐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见《 夷夏东西说》)《虞箴》要夷羿而恢于夏家,是以夷 夏为一体。又哀公元年《传》记此事有:“昔有过浇 杀斟灌以伐斟郡,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 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浇使椒求之。逃 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 ,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以收夏众,抚 其官职……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 物。”虞思妻少康以二姚,是虞夏两氏之族外婚;而 虞属东夷,是夷、夏两族在夏代已融为一体。所以我 们说,在华夏族及华夏文明之形成过程中,东夷与夏 周都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夏周文化不过是华夏文 化之一支,田昌五先生的意思是可取的:“从部落王 国到夏朝建立也是华夏族的形成过程,而夏文化则为 华夏文化的一支,并不能成为单一的民族文化。”( 见《古代社会形态析论》第202页)夏代文化不能代表 整个华夏文化,因为其中融合了虞殷东夷系统的文化 内容。这在考古发掘上看到的“文化叠压关系”中也 可以得到说明。上引田氏著作于此指出:“这种联合 和兼并的过程在考古文化中是有反映的。明显的如仰 韶文化的氏族部落和大汶口文化的氏族部落,后期有 在中原地区交错而处的现象。交错而处必然要发生斗 争和联合,后来在这种斗争和联合中形成了所谓河南 龙山文化。”(同上)虽然此所谓“形成了所谓河南龙 山文化”的论断,是否即夷、夏两族交融的结果,还 有待进一步论证,但作为民族融合而反映出文化之推 陈出新,因而有考古上之反映,是没有疑问的。华夏 民族文化之融合,自虞夏开端,至宗周而成熟,“郁 郁乎文哉”之周文明,实在是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战国而后,在中国范围内新民族崛起,于是重新组合 ,而有汉族及汉文明。民族之融合,不断发展,代表 本民族之文明亦不断在发展中,遂有中华民族及其所 代表的中华文明。 P8-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