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刘更另(1929—2010),出生于湖南桃源。土壤 肥料与植物营养专家,我国土壤肥料长期定位监测的 奠基人。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59年获苏联季米 里亚节夫农学院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 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20世纪60年代首次解 决了水稻“坐秋”问题,揭示了磷肥防治“坐秋”的 机理070年代首次研究出钾肥提高绿肥田稻谷产量, 创造性地提出“晚稻超早稻”的战略措施和技术。80 年代首次研究出硫酸锌防治水稻“僵苗”,揭示了亚 砷酸根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为改良“砷毒田”提供 了理论与方法。90年代创造出“水平浅沟、沟坑相连 、分散蓄水”的工程措施,解决了红壤地区旱坡地季 节性干旱缺水问题,为发展林果业、草业,恢复植被 做出了贡献。从1975年起,先后在全国主要农业区布 置一系列土壤肥料长期定位实验,获得大量科学资料 。21世纪初在北方首次研究出板栗专用肥、栗蘑人工 栽培和产业化,经济效益明显。1994年5月,当选为 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乱世求学 1929年2月15日,刘更另(原名刘赓麟)出生在 湖南省桃源县茶庵铺乡。这是位于武陵山区的一个小 山村,青山环绕,苍松翠柏,森林茂盛。 桃源县,历来被誉为“世外仙境”。离茶庵铺不 远就是有名的“桃花源”“秦人古洞”,那里更是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之地,到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刘更另三岁就在家跟随母亲读书识字,七岁开始 上小学。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由于战时动乱,八岁 的刘更另在家随父母补习国文,又跟本村老先生陈延 英读古书,练习书法。九岁那年,父母觉得读古书没 有出息,决定把他送到桃源私立天禄小学读书,直到 初中毕业。 当时正值抗战时期,学校动员参加抗日宣传。每 逢“七七”纪念日,他随师牛一起到市镇上宣传抗战 。一次,有一位先生在“七七”纪念会上为死难战士 含泪,让年幼的他很感动! 天禄学校很重视古文、作文,喜欢“之乎者也” ,作白话文会无形中受到轻视。由于刘更另的作文很 好,深得国文老师夸奖,且其他科目成绩也不错,又 守规矩,在先生们印象中他是一个“好学生”。1940 年派他参加桃源县演讲比赛,获得优秀,为学校争光 ,备受老师、同学重视。 1943年7月,刘更另在天禄中学初中毕业。他的 初中学习是在日本侵略的炮声中结束,又在慌乱中逃 到“安全区”湘西沅陵永绥投考高中。1944年8月, 15岁的刘更另考入湖南省国立第八中学永绥(现花垣 县)高中分校学习。 1946年的冬天,刘更另父亲因病去世。这一年他 才17岁,而他的父亲仅36岁!父亲去世后,家庭负担 繁重,无力供应学费,正在读高中二年级的刘更另被 迫休学在家。母亲也病倒了,全家靠祖父、祖母种田 养猪过活,生活极为困苦。 1946年,抗战胜利第二年,师生复员回家,安徽 籍师生返回该省成立的几所学校,其他省籍的学生就 近选择学校就读。国立八中随之自然解散。年底,刘 更另再次转入湖南临澧省立十四中学读书,直到1947 年8月高中毕业。 科学报国 1948年8月,19岁的刘更另考取了国立武汉大学 奖学金。10月,他进入武汉大学并选择农学院森林系 学习。 局势的动荡、社会的腐败、国民党的暴政让刘更 另感到苦闷。不久,刘更另参加了“大地读书会”, 慢慢接触了进步思想,这给他带来了希望、喜悦和勇 气,他的精神世界逐步起了变化。接着他参加了反饥 饿、争温饱等学生运动,逐步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 1949年1月,刘更另被吸收进了党的外围组织—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5月16日,武汉解放。 他与同学们一起在武昌阅马场迎接武汉解放。6月, 参加武汉大学职工工会,当工人的文化教员。6月6日 上午10点,在去参加革命工作的路上,刘赓麟改名为 刘更另,表示自己已经变成另外的一个人了,决心一 切从头开始,开始新的生活。抓住时间,珍惜时间, 利用时间认真读书,用知识报效祖国——这是他的座 右铭! 1952年8月,23岁的刘更另从武汉大学农学院农 业化学系毕业。系主任陈华癸教授在刘更另的毕业鉴 定意见中这样写道:“学习很积极,富于思想性,注 重实际应用。做事认真,肯钻研。对于土壤科学的业 务信心高。适合教学、试验场技术工作。” 武大毕业后,刘更另服从党的分配到河南省农业 试验场报到。他工作热情很高,并抱定科学报国的理 想和决心。在工作中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主动 联系群众,1953年‘‘五四’’青年节,刘更另受到 河南省农林所团总支表扬,被评为“刻苦钻研,深入 学习’’的好团员。1953年,他两次被评选为“先进 工作者”。 1954年4月,25岁的刘更另被选为留学苏联预备 生,学习专业为土壤肥效。他决心做一个老老实实的 土壤肥料工作者,为我国农业发展奋斗。 1955年9月,刘更另进入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 院研究生院学习,并担任中共留苏学生党支部书记。 由于院校教研组条件好,导师契日夫斯基指导很认真 ,他充分抓住一切有利条件,虚心学习,掌握了关于 耕作学方面的理论基本知识,学会了如何科学分析问 题的能力。但学习的范围较窄,掌握方向不熟练,学 术思想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危险。 刘更另回忆说:“记得我在苏联学习的时候,导 师契日夫斯基常常用季米里亚捷夫的一句名言教导我 ,要我‘学会同植物说话’,使我了解科学观察的重 要性。”这句话也成为刘更另一生科学生涯的座右铭 。 在苏联学习的4年时间里,刘更另如饥似渴地学 习以土壤学为基础的耕作学,并广泛汲取各种与农业 有关的知识。他的导师契日夫斯基不仅教他国际上公 认的试验方法,还使他懂得了科学试验观察以及“与 植物说话”的重要性。在苏联学习期间,除了西伯利 亚,刘更另走遍了苏联许多农村、农场和农业科研院 所。艰苦的求学经历、科学渊博的知识为刘更另的科 学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在此后半个世纪的 科学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P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