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精)/阿德勒心理学经典文丛

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精)/阿德勒心理学经典文丛
作者: (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译者:张晓晨
出版社: 上海三联
原售价: 32.80
折扣价: 22.00
折扣购买: 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精)/阿德勒心理学经典文丛
ISBN: 9787542658036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与弗洛伊德和荣格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深蕴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他认为科学知识的价值在于其对于人类本身的贡献。他提出“自卑与超越”“社会情感”是性格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一观点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阿德勒一生精力充沛,勤于著述,发表论文、出版著作300余种。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理解人性》《生活的科学》《神经症问题:病例史手册》《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等。阿德勒的著作被翻译成法语、西班牙语、荷兰语、意大利语、俄语、汉语、日语、韩语等多种文字出版。

内容简介

对于人格的统一性,往往被很多心理学派忽略, 即便不是如此,也从未受到过应有的重视。结果,病 患的某个手势或神情总是在心理学理论研究及病理学 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被另眼相待,特别拿出来进行研究 ,就好像它本身可算作一个完整的独立体似的。有时 候在研究的过程中,会假设一个人的某个神情和动作 与其别的行动无关,而能单独看待,把它们唤作“情 结”。然而,这么做无异于是把单个音符从整个曲子 里抽离出来,在不考虑其他音节的基础上只思考这个 单音符有什么含义。不幸的是,这种做法尽管不妥却 已被广泛使用了。 对于这种被广泛使用的错误理解,个体心理学认 为有责任予以纠正。倘若将这样的谬误作用在儿童教 育上,必将带来很大的危害。其中,对孩子的惩罚是 这方面体现得较为普遍的。要是他们做了什么得接受 惩罚的事,结果通常会怎样呢?人们往往会在某种意 义上先把孩子给人的整体印象放在首位,可这显然是 一种先人为主的想法,对孩子来说可谓是弊多利少, 原因是,老师或是双亲会带着这种想法来对待屡屡犯 错的孩子,认为他们就是执迷不悟,不知悔改。相反 地,要是孩子一直做得很好,那么人们基于对他的整 体印象不错,就不会太严格地去深究其错误了。不过 ,不论是第一种情况还是第二种情况,我们都没有按 照自己应做的那样去正视孩子们的人格统一性,将其 犯错的真实原因给找出来,就好像只抽调出几个音符 就想解读整个曲谱一样。 当孩子懒惰时,我们会问其原因,可他是不可能 给出我们想要知道的答案的,亦不可能说出撒谎的原 因。两千年过去了,时至今日,苏格拉底那深解人性 的话语仿佛仍回荡在耳际,他说:“想要了解自己, 谈何容易!”如此,这种综合性的复杂问题又怎么能 让孩子答上来呢?就是心理学家也给不出满意的答案 。因此,不想方设法地知道此人的整体人格,并以此 为前提去考察的话,就无法理解其单个行动的含义。 之所以要用这个办法并非是叫人把孩子的某个行为给 表述出来,而是切实地去了解孩子,明白他对于所面 临的任务是秉持着怎样的态度来行动的。 了解孩子的生活背景甚为重要,以下案例能够清 楚地表明这一点: 有一个男孩,如今已经十三岁了,在他未满八岁 的时候,还是家里的独子,被身边的人呵护有加,任 何愿望他们都会帮他实现。在那段时光里,他过得十 分愉快,母亲对他可谓是宠着惯着,而父亲尽管作为 一名军官,常常不在家,是个喜欢安静的善良的人, 却也喜欢被儿子赖着。当然,孩子都会跟母亲更亲一 些,这个孩子也不例外。他的母亲既聪慧又善良,总 是尽可能地顺从儿子,尽管他的要求常常是一时兴起 的任性之举。但同时,她也会感到不安,因为他频频 任意妄为又不懂礼貌,还有不少带有威胁性质的举动 ,于是,他们之间就产生了一种紧张关系,这种紧张 主要源自儿子老是命令自己的母亲,不但蛮横无理, 还老是捉弄她,总而言之,就是常做出一些引起母亲 关注的事,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地故意捣乱,招人讨 厌。不过,尽管他总是惹麻烦,本质却并不坏,因此 母亲便也就由着他了,继续替他整理衣物、辅导功课 ,而对孩子来说,这意味着妈妈一定会替他处理好所 有的问题。当然,他和其他孩子一样,聪明伶俐且有 着良好的家庭教育。然而,到了八岁,他的妹妹出生 了,此前一直在学业上没有问题的他,一下子全变了 ,父母也再难以忍受与他相处的模式了。他开始不求 上进,整日懒懒散散,对什么都无所谓,一副随随便 便的样子。于是,母亲就被他这样折磨着。只要得不 到自己想要的,他就会去揪妈妈的头发。在一起相处 时,要么就拽妈妈的耳朵,要么就拉着手不放,总之 ,不让她得享片刻安宁。对于这种行为模式,小男孩 并不打算加以改正,并且,妹妹越是长大,他越是固 执己见,坚持将自己设计好的行为模式进行到底。很 快,他就把捉弄妹妹当成主要目标了。当然,他还没 发展到会去有意对妹妹造成什么身体上的伤害,可对 她抱有嫉妒心理这一点却已经很明显了。男孩开始行 为恶劣,源自家里多出了一个妹妹,因为,她的出生 就意味着整个家庭所关注的焦点不会再是他一个人了 。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