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画保护与修复基础
作者简介
汪苡恝,女,现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教学副院长,支部书记,古书画保护与修复专业方向专业教师。200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得学士学位,后留学爱尔兰,在都柏林理工大学攻读艺术哲学硕士。主持完成省级、校级课题4项课题研究,参与了10多项馆校、校企合作项目。曾参与编写《课内外-公共艺术教学案例》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王平如,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攻艺术品鉴定与艺术市场专,担任书画装裱与修复专业助教一职,跟随上海博物馆书画部凌志平研究员,学习书画装裱与修复专业。 沈骅,男,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书画修复装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评审专家 ,2015年应邀赴英国大英博物馆修复明代绢本画;2016年应邀赴俄罗斯艾米塔什博物馆修复明代绢本画并传授书画修复技艺。
内容简介
中国书画装裱技艺历史悠久,与传统绘画、书法艺术相伴而生,艺术创作的繁 荣促进了装裱技艺的发展。中国传统书画装潢技艺发展脉络中并没有明确的书画修 复概念,后者通常以“古书画揭裱”技法的形式存在于装潢工艺过程中。因此,也 可将其理解为破损的古旧字画揭去原装裱,整理补缀,再加以全色接笔,然后重新 托裱的过程。 20世纪西方现代修复理论传入中国后,“书画修复”一词出现,并与书画装 潢艺术一起统称为“书画装裱与修复”,随后成为可移动文物门类中必不可少的 一项。 古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经过历代手工艺人的传承,内容日益丰富。这一精湛技 艺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守护中国传统书画功不可没,同时,它经过不同的历史时 期和地域特征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特色、适宜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 装裱体系。 自明朝定都北京后,书画装裱逐渐形成南北两种风格流派。北派以北京为中 心,南派以苏杭为中心;南方地区的苏州称为“苏裱”,扬州称为“扬州裱”。 南北派在师承、理念、技艺手法方面皆有所区别,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如“苏 裱”以细腻、逼真、挺括而著称。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博物馆体制的引入,南北 各地互相学习、融通,地方差异性逐渐变小。 1.全国第一套系统的文物修复系列教材;2.国内著名文物修复专家组成编委会全程指导,上海博物馆修复专家领衔编写;3. 既注重基础理论学习,又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4.有教学视频辅导读者具体文物修复技法;5.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编著;6.图文结合,展现古书画的形制、装裱工具和材料、书画修复档案、现代化分析技术等;7.重点阐述受损古书画的修复技艺,通过若干修复案例,清晰地展示了书画修复的过程和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