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详细注析本)/名著课程化(整本书阅读丛书)

唐诗三百首(详细注析本)/名著课程化(整本书阅读丛书)
作者: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注析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43.50
折扣价: 24.00
折扣购买: 唐诗三百首(详细注析本)/名著课程化(整本书阅读丛书)
ISBN: 9787020156085

作者简介

本书注释部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部完成,解析部分由著名唐诗研究专家兰州大学教授林家英、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薛天纬和中国人民大学教师蔡丹君博士撰写。

内容简介

卷一 五言古诗 【导读】 本卷为五言古诗,选录14位诗人的40首诗(其中包括五言乐府7首)。古体诗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不强调用韵、平仄和对仗。因为其限制较少,所以抒发情感更自由,更灵活。五言古诗即为每五字一句,篇幅长短不限,本卷中篇幅最短的仅有6句,为李白的《春思》《子夜吴歌》、孟郊的《列女操》《游子吟》;最长的则有30句,为李白的《长干行》。 在本卷中,我们将与许多诗人初遇,并将通过诗歌,感受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李白在月下独酌,杜甫与故友卫八处士重逢;綦毋潜初春之际泛舟若耶溪,王维想在青溪盘石上垂钓;常建徘徊在王昌龄隐居之处,孟浩然在萝径旁操琴等候丁大;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佛塔,柳宗元在清晨就到超师院里读禅经…… 我们会为元结《贼退示官吏》的悯时伤怀而唏嘘不已,也会为王昌龄“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的谆谆告诫而感慨万千,更会为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而倍感遗憾;我们能够领略九龄风度,感受诗仙风采,形成杜甫印象,也将初步了解诗佛摩诘,为韦应物能够以“瓢酒慰风雨”而眼潮心热,为孟郊用寸草春晖歌咏母爱而心神激荡。 学习本卷诗歌,可以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用充满诗意的解句去还原并触摸诗人的情愫,由此与诗人产生共鸣,找到畅叙心怀的途径;还可以运用名句赏析的方式精读某些诗句,在反复吟咏品析中体会诗歌的内涵……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喻,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感遇〔1〕(二首) 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2〕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3〕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4〕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5〕 注释 〔1〕感遇: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 〔2〕兰:指属兰科的兰草或泽兰。葳蕤:枝叶纷披的样子。桂华:即桂花。 〔3〕自尔:因此,以此。 〔4〕闻风:从风中闻到兰、桂的芬芳香气。坐:殊,极。程度副词。 〔5〕本心:草木的根干心蕊,借喻本性和本愿。折:采摘。 解析 “兰叶”、“桂华”两种植物,一为春之首,一为秋之冠。它们能够在属于自己的最佳时节,自然地生长,欣欣地吐露茂盛、透明的生之意趣,这便是它们的“此生之意”了。作者如此开篇,便有了一种拟人的感觉:它们称魁于春秋,默默倾吐生命的芬芳,让生命中的一切“自尔”而为,随性地生长,不求得到赞赏,也不为任何功利。此番心意,只为一己之本心而已。但是,谁知道来到山林中的游人,闻到风中兰、桂的芬芳,非常地喜悦。这一句,悠悠然地化出游人驻足嗅赏花香的场景。林栖之人的喜悦,是对风中之香的真诚叹赏,是人与花无意中的知己之遇。草木对此,又有如何之感呢?想必是复杂的。在深山中寂寞已久,忽然传来一声美丽的叹息,任是最孤冷的心都是要有所触动的。然而,当初的本心就如此放弃了么?诗写到这里,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波澜:草木的“本心”是充满坚持的,它们在山林之中自在地生长,外界偶尔的褒扬品评也不能改变它们“自尔”状态中的“本心”,依旧选择孤守山林,不求让人折往显达处。 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1〕 可以荐嘉客,〔2〕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3〕此木岂无阴。 注释 〔1〕岂:难道。反诘词。岁寒心:耐寒的品性。 〔2〕荐:贡献,呈献。 〔3〕树:动词,种植。 解析 在江南,有种植物叫丹橘,它经冬不凋,在寒冷的季节碧绿依旧。这难道是因为地气很温暖的缘故么?不是,而是因为它有一颗坚守于岁寒的心。这种美好坚强的植物,可以用来送给那些优秀的朋友。可无奈的是朋友和自己隔得很远,漫长的路途充满重重险阻。这么好的植物,在远方的朋友却无缘得见。诗中由此生发出一种“无法相遇”的运命之感。可遇而不可求的现实,是无论怎样地循环往复、探寻挣扎都无法去改变的。一般认为,作者是自比为丹橘,而嘉客就是远在天门的皇帝。但是,本诗又有一个奇怪的结局,打破了这种惋惜情绪已经具备的平衡感——“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像是在怨责,在不满,而怨责的对象,仿佛不应该是自己牵挂的嘉客,而是一个爱慕桃李、不肯接受丹橘这种高贵植物的人。这个人会是谁呢?作者没有说出来。而“此木岂无阴”只是一句微弱而收敛的争辩,因为凡木皆有阴,与平庸的桃李相比,丹橘本该有更多可为人称道之处。作者如此争辩,仿佛他内心并不想赢得这场争辩,他的内心有许多不敢过分散发的怨气,有许多不堪言的苦衷。 诗坛佳话 九龄风度:张九龄是一代名相,忠直不阿、风骨凛然,因直言进谏为唐玄宗不喜,受奸臣李林甫谗言被贬。即便如此,其超然风度仍让玄宗念念不忘,每有人荐引宰相,玄宗总不禁要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张九龄目光如炬,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杀,玄宗未听忠告,终酿安史之乱。当玄宗逃亡蜀地途中时,想起故相警醒之语,不禁在悔恨中写下:“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 《唐诗三百首》成书以后,一向有多种注释本流行,这些注本各有特色,对读者阅读和欣赏唐诗均极有帮助。人民文学出版社“名著课程化·整本书阅读丛书”中的《唐诗三百首》(详细注析本)是特别为中学生读者朋友制作,具有以下特点: 1.选择优质的《唐诗三百首》原书为底本,进行标点、校勘,提供可靠的无删减的正文。 2.为使读者扫除最基本的阅读障碍,并启发读者欣赏和领略原作的魅力,本书有作者小传、注释、解析等内容,这些内容均由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撰写。 3. 本书有丰富新颖的课程化内容,邀请一线名校教师撰写了相关内容。卷首“编者的话”总体介绍《唐诗三百首》成书背景、内容构成以及本书的篇章结构。按照《唐诗三百首》以诗歌体裁分卷的结构,每卷卷首有“阅读导引”,总体介绍本卷收录诗歌作品的情况,每卷结束有“归纳探究”,设置了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巩固阅读成果。分布在正文中的“诗坛佳话”小栏目是对重点诗人和诗歌的评点,如“杜甫印象”、“寸草春晖”等,帮助中学生读者领略诗人风采,感受诗歌文化。此外,本书还附录了“《唐诗三百首》中入选教材篇目近五年中高考试题部分样题”和“《唐诗三百首》非教材篇目近五年中高考部分试题样题”,更加实用。 4. 本书特别增加了“《唐诗三百首》预习课音频”,读者朋友扫二维码可听,以做好阅读前的预习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