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童讲论语

孺童讲论语
作者: 王孺童
出版社: 花山文艺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8.00
折扣购买: 孺童讲论语
ISBN: 9787806739891

作者简介

王孺童,著名学者,佛教大居士。现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中国佛教协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全国青联委员、全国青联宗教界别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出版著作有:《佛祖来了》《孺童讲论语》、《比丘尼传校注》、《智顗净土思想之研究》(上下册)、《佛学启蒙》、《王孺童佛学论著集》(四卷,卷一《百喻经释义》,卷二《佛传——〈释迦如来应化事迹〉注译》,卷三《佛教三字经汇解》、《金刚经述义》、《正信录校注》,卷四《内学杂谈》、《别时意趣与净土教》)、《金刚般若经疏科释》、《坛经赞五重玄要》、《雪峰义存法嗣行录汇考》(上下卷)、《瑜伽师地论释宗本疏》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说】 (一) “学而”是《论语》开篇的篇名。需要说明的是,整部《论语》共分二 十篇,但并没有为这二十篇内容,再专门起二十个能够彰显本篇主题的篇名 。而现在看到的这二十篇篇名,就是每篇正文开头,或是从“子曰”、“子 谓”后的第一句话中选出的前二、三个字。以本篇为例,“子曰”后的第一 句话为“学而时习之”,故取“学而”二字为篇名。 (二) “子”,指丈夫,也就是男子的通称,在此指的是孔子。然而在孔子生 活的那个时代,或是更早一些,“子”并不是某个固定人的称谓。按照周朝 的制度,爵位分成公、侯、伯、子、男五等,故而在周制下,当时的“卿、 大夫”都不敢称“子”。直到春秋时期的齐僖公、齐文公以后,从政的“卿 、大夫”才开始称“子”。 由于当时大国的国王称为“孤”,小国的国王称为“君”。《春秋传》 云:“列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小国之君按爵位属子、男,但二者不能并 称,故而“就高不就低”,留“子”去“男”,以“子”自称。可见,此时 的“子”还是贵族与统治阶级的称谓。到后来,没有从政当官的“匹夫”, 如果其学有所长,且能够被世人肯定、推崇、追随的,也可称为“子”。如 :老子、孔子、孙子等诸子。 “曰”,在字形上,是口中有一横,这一横即象征舌头。故“曰”字是 指,人们在刚要说话的时候,必先开口、吐舌、出气的样子。 (三) “学”,觉悟之义,觉悟未知之事。“学”在此可有两种解读:其一, 作名词,指学问;其二,作动词,意为效仿。若作名词解:必有具体之学问 ,如史学、经学等,然后才能“时习之”;若作动词解:人虽平等,但智力 必有差异,故而觉悟也有先后,那么“后觉悟”的人效仿“先觉悟”的人, 然后再“时习之”。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多以获取知识为“学”,而在古代并不以获取知识 为“学”的第一要务。古人以“求道”为学,此“道”即指修身、处世之法 也。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就曾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 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时”,指时间。从“为学”的角度,“时”在此可有三种解读:其一 ,指四季;其二,指年纪;其三,指辰刻。 所谓“四季”,是指的春夏秋冬。古人认为在不同的季节,学习不同的 知识,更有助于理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阳者清轻,阴者浊重。因此, 春夏比较适宜清轻之学,如《诗》、《乐》等;秋冬比较适宜浊重之学,如 《书》、《礼》等。 所谓“年纪”,是指人的一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等各个阶段,有 的阶段就适宜“为学”,有的阶段就不适宜为学。人在少壮之时,精力旺盛 ,就适宜为学;人在老衰之时,神智昏暗,就不适宜为学。 所谓“辰刻”,是就一天而论。早晨清爽,适宜为学;中午阳盛,适宜 为学;夜晚寂静,适宜为学。可见一日三时均宜为学,也就是要强调日日学 习、无时不学、不能停废的意思。 总之,“为学”是要以时间作保证的。 “习”,原指小鸟频频扇动翅膀,练习飞行的样子。后引申为练习、学 习,主要强调的是技能方面。在此是指,每日为学而不停废,如雏鸟拍翅练 飞,相继而不间断也。 “之”,指代所学之业。 “说”,通“悦”,喜乐之义。古时“说”、“悦”同为“说”字,汉 代以后以“心”字旁加以区分。在此即指学问纯熟而心生喜悦。 需要说明的是,“不亦说乎”这是一种反问语气的用法,那么在一般意 义上来讲,反问句式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语气来表达肯定的意思。之所 以在此强调这点,是为下面的解说留一个伏笔 (四) “有朋自远方来”,是《论语》中现代人最为熟悉、运用最多的一句, 也是在理解上最为肤浅、错误的一句。这句似乎意思再明白不过的话,到底 其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呢? “有”,通作“友”,“有朋”即是“友朋”。一些古书、古注在引用 《论语》这句话时,多作“朋友自远方来”,可见“有朋”指的就是“朋友 ”。而“朋友”又是什么意思呢?正所谓“同门曰朋,同志曰友”。“门” ,可以理解为“门户”。也就是说,同一位老师的学生,或是政见相同的人 ,称之为“朋”。所谓“朋党”中的“朋”,就是此义。而在志向上相同、 兴趣上相投的人,称之为“友”。所以,“有朋”指的就是“朋”和“友” 。 “自远方来”,也是一个理解误区的所在。一般认为,这句话应该念作 “自/远方/来”,即将“远方”作为一个词组来理解,而正确的读法应为“ 自远/方来”。 “自”,是“从”的意思。 “远”,与“近”相对,是“距离遥远”的意思。 关键在于对“方”字如何理解,是否就是“方位”的意思呢?《说文解 字》云:“方,併船也。”也就是说“方”与“并”同义。因此,“方来” 就是“并来”,也就是“一起来”或是“一同来”的意思。 “乐”,与上句“说”同义,也是表示高兴的意思。 “不亦说乎”与“不亦乐乎”是以相同的句式,表示相同的意思,但为 了避免重复,而换以同义字。这种现象很常见,如《诗经·关雎》云:“参 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 三句句式相同,而其中“流”、“采”、“芼”也都是描写女子采摘荇菜的 动作,但为了避免重复而用了三个不同的字罢了。 现在该谈一下前面留下的那个伏笔了。刚才讲了,反问句式的目的是为 了强调肯定的意思。也就是说,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 就是说:一个人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同时,还能不断的温习它,使它真正转 化成为自己的成果而不忘失,这样的“双重”收获,怎么能不令人高兴呢? “不亦乐乎”也是一样,必然有一件“好上加好”的事情发生,才能使 人更加高兴,而不是普通的、一般意义上的高兴。可照目前的解释,“有朋 自远方来”就是指有一个朋友从远方来看我,那我高兴就行了,为什么要加 倍高兴呢?孔子也没有特别说明,这位朋友是否具备某种特殊身份,或是与 孔子有什么特殊的交情。似乎这种理解,在前后的行文语义上有所欠缺,不 太尽如人意。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