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德意志音乐——博希迈尔教授中国讲演录

什么是德意志音乐——博希迈尔教授中国讲演录
作者: [德]迪特?博希迈尔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7.60
折扣购买: 什么是德意志音乐——博希迈尔教授中国讲演录
ISBN: 9787100190220

作者简介

迪特?博希迈尔(Dieter Borchmeyer),1941年出生于德国埃森,海德堡大学荣休教授,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院士。他是一位极具跨学科视野的国际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是18至20世纪德语文学及音乐戏剧,著有数十本关于歌德、席勒、莫扎特、瓦格纳、尼采和托马斯?曼的专著。2017年,他因其在研究并介绍歌德的生平、作品及影响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金色歌德勋章,这是总部设于德国魏玛的歌德协会的最高荣誉。 译者简介: 姜林静,德国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文学中的政治神学思想、德奥古典音乐与文学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19至20世纪德语诗歌。 余明锋,哲学博士(同济大学和慕尼黑大学联合培养),慕尼黑大学博士后,现为同济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

内容简介

对于尼采的思想而言,瓦格纳是所有范式中的范式。只有这才能解释,他的评语的温度为何直到最后都摇摆在火热和冰冷之间。对于尼采而言,不可诋毁的“理想”和太可以被诋毁的现实之间的裂隙是“瓦格纳事件”中的丑闻。然而,他却能够在自己生命中罕 见的、梦境般的幸福时刻,在他的美学经验中弥合这道裂隙——或者在“星辰般的友谊”(《快乐的科学》第279节)的愿景中弥合这道裂隙,这个表述过去和现在都是他和瓦格纳之间关系的最为动人的表达:“我们曾是朋友,现在彼此陌生了。可这样很好,我们不想对自己隐瞒和掩饰此事,仿佛我们必须为此而感到羞愧似的……我们必定会变得形同陌路,此乃凌驾于我们之上的法则:我们恰恰因此而当变得更加彼此敬畏!对我们当时的友谊的念想恰恰因此而当变得更加神圣!可能有一个巨大的不可见的曲线和星辰轨道,我们如此不同的航线和目标可能只作为短小的路段已经包含其中了——让我们把自己提升到这个念头吧!……所以我们愿意相信我们星辰般的友谊,即使我们相互不得不成为地上的敌人。” 一部以德国音乐作为切入口,从跨学科角度探讨“德意志性”的著作,启发读者以一种新的视角进行关于自我身份认同的思考。直到1871年,德国才作为一个民族国家而存在。歌德与席勒在18世纪末发出叩问:“德国? 可是它在哪里?我不知何处能找到这个国家。”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这样频繁地提出自我身份的问题,也没有任何其他民族像德国人这样强烈地通过音乐来表述对自己的理解。本书围绕“何谓德意志音乐”“何谓德意志”的主题,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德国音乐、哲学与文学中所体现的“德意志性”,是一部以多元视角对自我身份认同问题进行重新审视的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