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辛弃疾/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作者: 刘中昧
出版社: 五洲传播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6.90
折扣购买: 辛弃疾/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ISBN: 9787508532608

作者简介

刘中昧,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长于古典诗文赏析,发表有相关论文、赏析文章多篇。

内容简介

不料,就在辛弃疾成功完成使命之时,起义军中 张安国叛变,勾结金兵杀害了耿京。辛弃疾在北归途 中听闻此讯,迅即率领五十多人马,急驰数百里,突 袭济州(今山东巨野),在五万金兵营中活捉张安国, 并劝服营中耿京旧部上万人起义。辛弃疾带着这上万 人摆脱金兵追赶,昼夜疾驰到达建康,将张安国斩首 示众。年轻的辛弃疾成为了传奇英雄,南宋朝野为之 震动:“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 息。”(洪迈《稼轩记》) 之后,辛弃疾被委任为江阴军签判,开始了他在 南宋的仕宦生涯。这个并不理想的开头,似乎已经预 示了他后半生倾尽全力,却始终壮志难酬的悲剧命运 。 辛弃疾南归后的第二年,南宋朝廷在张浚的主持 下出兵北伐,最终失败,与金签订了屈辱投降的“隆 兴和议”。从此,主和派重新当权,在长达四十多年 的时间里,南宋朝廷对金一直俯首称臣,不敢言战。 辛弃疾的大半生,就生活在这悲哀的四十多年里。 在低迷、压抑的政治环境中,辛弃疾的抗金主张 和复国言论始终不被统治者采纳。不仅如此,来自沦 陷区的他还不断受到朝廷中人的猜疑、歧视、排挤。 当权者明知他才识超群,却不肯重用。这样,辛弃疾 南归后的第一个十年始终沉于宦海底层,先后担任江 阴军签判、广德军通判、建康府添差通判、司农主簿 等一系列无关紧要的“佐贰之职”。辛弃疾满腔热情 投归南宋,却遭受如此待遇,这是他始料未及的。无 奈的他不免在词中发发牢骚:“不念英雄江左老,用 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倦客新丰”) 尽管沉于下僚,辛弃疾却“位卑未敢忘忧国”。 这期间,凭着对南北政治、军事形势的深刻了解,辛 弃疾不断为朝廷北伐之事献计献策。一其中最著名的 ,是他于乾道元年(1165)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 和乾道六年(1170)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这两 篇政论全面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和进取方略,并提 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强国措施,显示了辛弃疾经邦济世 的非凡才能。然而,这些策论并没有引起统治集团的 重视,反倒在文人士大夫中广为传播,赢得了许多爱 国人士的共鸣和赞誉。 乾道八年(1172),辛弃疾出任滁州(今属安徽)知 府,开始了他南归后第二个十年的仕宦生涯。他宽征 薄赋,招收流民,恢复生产,训练民兵,实行屯田, 使荒凉落后的滁州很快就面貌一新。这之后,他又连 续担任了好几个州、府、路的行政长官,职位较前十 年有了提升。 在地方任上,辛弃疾恪尽职守。他任江西提点刑 狱,三个月平息茶商武装叛乱;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 抚使,讨平农民暴动。辛弃疾做这些事时,手段比较 狠辣,但他的内心却是矛盾的。他曾上书朝廷,指出 老百姓上山为“盗”的真正原因是官逼民反,要想平 息人民的暴动,就必须严肃官纪。 面对辛弃疾卓著的政绩,南宋朝廷却加强了对他 的防范,频频调动其职务,以免他在一个地方时间久 了,会培植起个人势力。湖北任上两年后,辛弃疾被 支到湖南,任潭州(今长沙)知府兼湖南安抚使。在那 里他兴修水利,赈济饥民,整顿乡社,创建飞虎军, 雄镇一方。一年之后,又被调离,改任南昌知府兼江 西安抚使。 辛弃疾针对当时社会弊端,在地方大刀阔斧地整 顿吏治,打击豪强,触动了某些特权阶层的利益,引 起了不少官僚的不满乃至嫉恨。淳熙八年(1181)冬, 他被人罗织罪名,弹劾免职。 P4-5 辛弃疾一生不曾改变他炽热的爱国情怀与宏伟的报国理想,辛词将豪放发挥到极致,豪放之中,又多悲壮之气,但也不乏婉约、平淡、清丽的佳作。辛弃疾将一切可写之事都写入词中,“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清刘熙载《艺概》)其艺术语言更是变化多端,是词在语言艺术上的一次重要革新。本书解析深入细致,是进入辛弃疾人生和艺术世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