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共5册)

中国通史(共5册)
作者: 卜宪群
出版社: 华夏
原售价: 310.00
折扣价: 176.70
折扣购买: 中国通史(共5册)
ISBN: 9787508086675

作者简介

卜宪群,安徽南陵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所专业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院历史学部专业资格评审委员哙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泰汉史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曾两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讲解。出版《泰汉官僚制度》、《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主持)、《简明中国历史知识手册》(主特)、《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主编)等著作。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哲》《史学月刊》《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内容简介

《中国通史(5明清)(精)》 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率领由六十三艘大船和 二百五十五艘小船、两万七千八百余人组成的船队, 满载丝绸、棉布、麻布、瓷器、铁制用品、茶叶等物 品,在祭拜过天妃宫的妈祖神之后,由刘家港(今江 苏太仓东浏河镇)下海。据说,船上还载有船员们的 生活必用品,如盐、酱、茶、油、酒、食用的淡水、 不变质的干货、米麦等粮食。 船队在福建短暂停留后,继续南行,陆续抵达占 城(今越南)、爪哇,沿海岸线往南经由满剌加(今马 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沿途不断补充食物和淡水。 船队到达锡兰(今斯里兰卡),受到锡兰国王的冷淡对 待。到当年的冬天,船队到达了明人所说的“西洋大 国”古里(今印度南部科泽科德)。接下来,郑和可能 一直在古里进行贸易。次年,船队回航。在马六甲海 峡,郑和船队剿灭了占据苏门答腊岛北部最重要城市 旧港的海盗陈祖义,确保了马六甲海峡通航的顺畅。 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郑和船队回到南京,前 后历时两年三个月。他们将这次航海的顺利归来,归 功于妈祖的保佑,向朝廷请求给天妃娘娘加上“护国 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的徽号。 第一次远洋航行结束之后,朱棣命令郑和陆续展 开了接下来的五次远航。不同的记载中有关这几次远 航的时间略微有一些差异。郑和船队在多次远航中积 累下了丰富的经验,船队通常会利用占城、苏门答腊 、锡兰、古里等交通中心站,向外派出小型船队,而 贸易则相对集中在满剌加、古里、忽鲁谟斯等地进行 。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赤道以南、非洲东海岸的麻 林,即今天肯尼亚的马林迪。船队给朱棣带回了奇异 的非洲动物,如鸵鸟、斑马、犀牛、长颈鹿等。 永乐二十年(1422年),郑和第六次远航归来。此 时,文官们已经开始批评皇帝的海外政策了,他们认 为,皇帝从遥远的海外取来的通常无益的物品耗费了 巨额的金钱。两年后,永乐皇帝朱棣在出征蒙古回师 的途中病逝于榆木川。继位的洪熙皇帝朱高炽对远洋 航行没有兴趣,命令停止远航,并且将郑和安置在南 京。郑和在南京提督南京城外大报恩寺的修筑工作。 郑和的第七次远航。宣德五年(1430年),宣德皇 帝朱瞻基决定第七次派郑和下西洋。《明史·郑和传 ))对郑和最后一次远航的动机是这样描述的:“帝以 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 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在朱瞻基登基之后 的第五年,因为由远方前来朝贡的国家越来越少,他 决定派郑和再度下西洋。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第七 次远航决定的做出,是因为需要下西洋继续采购皇室 所需要的奢侈品。 宣德八年(1433年),第七次远航的郑和船队回到 中国。然而,关于此时郑和是否还活着却是一个谜, 因为据说郑和在当年航海途中逝世于印度的古里。人 们怀疑南京江宁区牛首山南麓的郑和墓只是一座衣冠 冢而已。然而,清修((明史》却记载说:“自宣德以 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 ”按照《明史·郑和传))的说法,郑和是老死的,而 不像是逝于远航途中。到今天为止,郑和之死依旧是 一个未解之谜。 1905年,梁启超先生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盛赞郑和是与哥伦布、达·伽马并时而兴的“全 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然而,郑和的逝去, 却似乎标志着明初大航海时代的结束。 关干郑和之死,时间、地点与安葬之所,都有不 同的说法:一、郑和逝世干船队回航的途中,船队对 郑和实行海葬,让这位大海之子回归了大海,他的一 撮头发则被带回到南京安葬j二、郑和回到南京之后 逝世,葬在牛首山麓。1959午,在该山的周叻村发现 了“马回回墓”,1985年地方政府出资将墓重新修缮 ,题为“郑和墓”。但是,对于该墓究竞是实际墓葬 ,还是郑和的衣冠冢,议论扔是喋喋不休。例如,有 一种说法便认为郑和的骨灰葬干弘觉寺塔下地官之中 ,而牛首山墓只是衣冠冢。P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