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禅悟人生系列

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禅悟人生系列
作者: 卢倩倩
出版社: 新世界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1.00
折扣购买: 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禅悟人生系列
ISBN: 978751043417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面对未来,很多人都是理想主义者,不论多少前辈用自己的经历证明 了现实的多变与命运的不可预测,他们依然相信自己的未来一片光明,相 信事业和财富都在迫不及待地向他们招手。 很多渴望成功的人满怀信心地为自己制定了这样的时间表:二十五岁 月薪五千,二十八岁买一辆自己喜欢的车,三十二岁之前开始供房贷,三 十五岁晋升为经理,四十岁成为一家大型企业的cE0,六十岁光荣退休,环 游世界……可实际上,能够将这张时间表变成现实的人寥寥无几。生活中 的我们大多数只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没有豪宅名车,也没有显赫的地位 ,终日辛苦工作也只能勉强养家糊口。如何才能消除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 大差距,达到人生的圆满呢?这个问题让人们伤透了脑筋。 六祖慧能禅师曾经讲过:“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人生的圆满不在 于理想的美好,也不在于对经典的熟知,而在于自我心中的彻悟。理想描 绘的图景固然美好,但如果常怀忧惧之心,美好的理想就会如烟花一般瞬 间耗尽全部的生命。经典阐述的道理固然精妙,可是如果迷失了本真之心 ,精妙的经典就会如县花一现丧失了延续的活力。世界由心而生,本心是 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当所做的事情符合自己的天性,并且不违背自我的意 愿时,我们便是按照自己的本心在做事。 人生本来就有许多遗憾,成败得失都只是世间万象中的一种。放下对 于世事表象的沉迷,凡事从本心出发,我们便可以不断获得希望、快乐与 爱的力量,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对此,佛学大家钦山文邃禅师有着非 常深刻的见解。 有一次,巨良禅客向饮山文邃禅师请教:“如果一个参禅的人一开悟 就达到一镞破三关的高度,这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钦山禅师回答说:“放出‘关中主’来看看。” 巨良禅客说:“既然如此,那么意识到自己做过了就要诚心修正。” 钦山禅客说:“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巨良禅客回答:“好箭找不到安放的地方呀。”他一边回答一边出了 门。 这时,钦山禅师叫住他: “你回来。” 巨良禅客一回头,钦山禅师就一把揪住了他,说:“先不要提一镞破 三关的事情,你先向我射箭来看看。” 巨良禅客感到措手不及,想要揣摩推敲之后再回答。这时,坎山禅师 拿起棒子打了巨良禅客七下,然后对他说:“让你再接着迷惑三十年。” 古时将箭头称为镞,常用以指代箭,“一镞破三关”从字面上来看, 就是用一支箭射破了三道关口,比喻不经任何阶段就直接参透事物的本来 面目。在这则公案中,巨良禅客一直在为悟道之后找不到安放的地方而忧 心。却没有掌握问题的关键。而钦山禅师每次都命中关键,先是“放出‘ 关中主’来看看”(“关中主”就是靶心,关键处之意),再是“先不要提 一镞破三关的事情。你先向我射箭来看看”。在钦山禅师看来,即使提出 再犀利的问题,若是不能顺乎本心,坦然接受心中的得失,就不算真正的 悟道。 生活也是一种悟道。一个人,唯有顺乎本心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 前不自乱阵脚;唯有顺乎本心才能顺利渡过难关,不为表象所扰;唯有顺 乎本心才能无所慷隗,走出自己心中的圆满人生。 星云大师说:“许多人之所以不能白知,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同体共 生’的道理。他们不了解心境一如,不能做到心境合一,因此心容易被外 界的情景所扭转,容易被外物奴役。”放下心中的是非得失,我们才能做 到顺从自己的本心,才能与快乐时刻相遇。 牡甫的名篇《望岳》中有这样两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古至今,很多人为了达到这一境界而不懈努力。遗憾的是成功者寥寥 ,更有一些求之不得的人在失败之后,终日唉声叹气,意气全无,变得孤 高褊狭。归根结底,这不过是因为他们对这份境界过分热爱了。 佛说,因爱故生忧。因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也无怖。人们的 一切畏惧,一切忧愁,都是源于爱,因为爱也是一种欲望。你想要成为强 者,又怕不能成功;没有成为强者,又怕在众人面前失了面子。如此,当 梦想成为一种过度的爱的诉求时,担忧和恐惧产生了,虚荣心就会发挥效 力,执著于梦想却没能实现的人就会失去自己的一片真心,掉进褊狭孤高 的陷阱。只有心中时刻保有一片净土,褊狭孤高才会远离我们,梦想的大 门才会为我们敞开。失去了心中的净土,即使是马祖道—那样的佛学大家 也不能全身而退。 有一天,马祖道一禅师突然感觉心里很不舒服,这样做也觉得不对, 那样做也觉得不对。接连换了好几种做法,马祖禅师心中的不适感都没有 得到任何缓解。寺院的住持见此情形就问他:“和尚,你最近修炼得怎么 样了?火候如何?”马祖禅师回答说:“有时日面佛,有时月面佛。”P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