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繁荣之路:经济学家为什么争论

通向繁荣之路:经济学家为什么争论
作者: 王东京
出版社: 中国财经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80
折扣购买: 通向繁荣之路:经济学家为什么争论
ISBN: 9787522331997

作者简介

王东京,经济学家、教授,曾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长期担任中央党校省部级、地厅级干部班、中青年干部班主讲教员,讲课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学员欢迎。研究方向为中国宏观经济、金融体制与资本市场等。 2000年前后撰写的“与官员谈”系列丛书在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者中反响强烈。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贸经济》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经济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专栏文章近千篇;著有《经济学笔谭》《经济学反思》《经济学分析》《中国的难题》《中国的选择》《中国的前景》《王东京经济学讲义》《高质量发展的选择》《经济学底层逻辑》《改革是一连串事件》等专著30余部。

内容简介

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 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亚当·斯密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资源配置有两只手:一只是看不见的市场无形之手;另一只是看得见的政府有形之手。斯密还强调:资源配置应首先让看不见的手进行基础性调节,发挥主导作用;而只有在市场覆盖不到的地方,政府才可拾遗补缺,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亚当·斯密虽讲得清楚,然而到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界围绕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发生了一场国际性的大论战。当苏联建成第一个计划经济体后,许多学者为计划经济大唱赞歌,也有学者极力反对。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1920年发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计算》一文,他指出,资源不可能通过“计划”优化配置。此观点后来遭到兰格等人的批评,哈耶克却是米塞斯的坚定捍卫者,并直言不讳地宣称:计划经济是通往奴役之路。 1937年是一个重要节点,该年科斯发表了那篇大名鼎鼎的《企业的性质》,其分析独具匠心。科斯说:资源配置在企业内部是计划;在企业外部是市场。于是科斯问:如果计划一定比市场有效,企业就会无限制地扩大,可为何地球上不见有哪家企业扩张成一个国家呢?相反,若市场一定比计划有效,那么企业就不应该存在,可人类社会为何会有企业出现? 由此科斯得出结论:计划与市场各有所长,不能相互替代。两者的分工,决定于交易费用的高低。“交易费用”人们耳熟能详,无需我解释。科斯的意思是,资源配置用“计划”还是用“市场”,就看何者交易费用更低。若计划配置比市场配置交易费用低,就用计划配置;否则就由市场配置。 逻辑上,科斯这样讲肯定没有错。可困难在于,交易费用的高低,是事后才能知道的结果,事前人们很难预知用计划或市场配置资源何者交易费用更低。既如此,又如何在两者间作选择呢? 猛然一听,此问题确实有些棘手。不过仔细想,我们对交易费用其实并非全然无知。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但凡市场失灵的领域,计划配置的交易费用就要比市场配置低。比如“公共品”的提供,由于公共品消费不排他(你享用不妨碍我享用),供求规律起不了作用。此时公共品若由市场配置,交易费用会远比计划配置高。 为便于读者理解,让我举灯塔的例子解释。 灯塔属典型的公共品,灯塔若由市场配置会有两个困难:一是难以定价。由于灯塔消费不排他,且不论多少人同时享用,也不改变建造灯塔的成本,因此市场无法给灯塔提供的“服务”定价。另一个困难,也是由于灯塔消费不排他,过往船只中谁享用或谁没享用灯塔服务无法辨别,于是给灯塔主人收费造成了困难,若强行收费,势必引发冲突。 由此见,无论是服务定价还是收费,由市场配置灯塔皆会产生额外的交易费用,这也是古今中外灯塔要由政府提供的原因。 与灯塔类似,诸如国家安全、社会公正、助弱扶贫等也都具有公共品属性,为节省交易费用,此类项目也应该由政府提供(配置)。中央之所以强调“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我理解,就是指政府在上述领域应当仁不让,承担起自己的职责。 是的,公共品(服务)不同于一般竞争品,它只能由政府提供。反过来,非公共品即一般竞争性资源的配置,就应交给市场,政府必须走开。当然,这并不是说市场配置无交易费用。交易费用仍然有,但相对政府配置会低很多。想想从前的计划分房,曾引发出多少矛盾冲突?今天何以用货币购房取代计划分房,重要一点,就是过去计划分房的交易费与灯塔类似,诸如国家安全、社会公正、助弱扶贫等也 都具有公共品属性,为节省交易费用,此类项目也应该由政府提供(配置)。中央之所以强调“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我理解,就是指政府在上述领域应当仁不让,承担起自己的职责。 是的,公共品(服务)不同于一般竞争品,它只能由政府提供。反过来,非公共品即一般竞争性资源的配置,就应交给市场,政府必须走开。当然,这并不是说市场配置无交易费用。交易费用仍然有,但相对政府配置会低很多。想想从前的计划分房,曾引发出多少矛盾冲突?今天何以用货币购房取代计划分房,重要一点,就是过去计划分房的交易费用太高。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近年来中央的一个提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何为“决定性作用”?对此学界有多种解释,而我认为有三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让供求决定价格。价格是市场信号,价格若不由供求决定,市场信号不反映供求,则资源配置必方寸大乱。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却仍有人坚持政府要管价格,认为不如此就无法照顾穷人。其实,政府照顾穷人可给穷人补贴,大可不必管价格。管价格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令短缺商品更短缺。 我认为的第二个重点,是由价格调节供求。事实上,价格调节供求的过程,就是结构调整的过程。如某商品价格上涨,表明供应短缺,受价格指引企业会多生产;某商品价格下跌表明供给过剩,企业会少生产。这样看,生产什么或生产多少要由企业做主,政府不能指手画脚。要知道,政府并不知未来怎样的结构是好结构,官员也不会比企业家更懂得市场需求。 另外再一个重点,是推动生产要素市场的全方位开放。 让价格引导资源配置,前提是允许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试想,假若要素市场被固化,资本不能在行业间自由转移,价格何以引导资源配置?倘如此,“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岂不是一句空话? 近几年中央三令五申,企业也纷纷要求放宽行业准入限制,遗憾的是至今并未完全落实到位。我的观点:政府与其反复发红头文件,还不如“立法”规定,今后除了国家安全与自然垄断行业外,其他行业,无论国企还是民企进入一律无需行政审批。 1、提升现实的穿透力,运用批判性思维领悟经济学真谛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讲述经济学原理的书籍,而是聚焦于经典经济学家观点中的争议和矛盾,深入探讨这些争论背后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书中通过对“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周期假说”“萨伊定律”“菲利普斯曲线”等人们经常听说,但知之甚浅的学说或理论的精彩辨析,不仅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经济学的魅力,更帮助读者在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让读者在争论中寻找到真理的踪迹,在思考中获得智慧的启迪,打开一扇通往经济学真理的大门。 2、涵盖经济学九大核心议题,帮助每个人读懂经济学是什么,为什么?从容应对当下的挑战 全书围绕九大经济学核心议题展开分析,涵盖了政府与市场、增长与发展、经济均衡与就业、财政与金融、产权与价格、产业组织与规模经济、公平与效率、国际分工与贸易、公理性假设与研究方法多个主题。这些议题既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石,也是理解复杂经济现象、指导社会实践的重要工具。我们可以更好地洞察经济运行的规律,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为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现实难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作者也结合每个普通读者会遭遇的日常经济学问题,帮助读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比如,如何应对市场波动?在不确定性中如何做出理性决策?企业如何适应经济周期?如何有效管理和分配资源? 3、结合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深刻理解经济发展规律,把握未来的时代机遇 作者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具体问题,帮助读者洞悉大势,展望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比如,改革开放有哪些成功经验?金融体制改革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宏观经济政策在不同形势下如何实际运用?通过作者深入浅出的辨析和讲解,读者不难发现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它更多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站在正确的现实立场上的行动与思考。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深刻理解经济发展规律,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迎接经济发展的挑战,把握未来的时代机遇。 4、中央党校原副校长、经济学家王东京教授全新力作 本书作者王东京是中央党校原副校长、著名经济学家,曾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长期担任中央党校省部级、地厅级干部班、中青年干部班主讲教员,讲课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学员欢迎。王东京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视角,通过对经典理论的重新辨析,展示了经济学研究中的求真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他的笔触既细腻又深刻,无论是理论阐述还是案例分析,都充满了对经济学真谛的探寻和追求。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深入探讨经济学理论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帮助读者提升思维能力的实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