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庄子

我读庄子
作者: 赵又春
出版社: 岳麓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1.00
折扣购买: 我读庄子
ISBN: 9787553801797

作者简介

赵又春,男,1935年生,湖南邵东人,1957年从留苏预备部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60年底被开除学籍:1961—1979年,从事体力劳动和担任民办中学教师,1980年起在高校任哲学教员,1985年评为副教授,1986—1990年任湖南师大马列部副主任、主任,1996年初退休。曾发表过几十篇哲学原理方面的文章,主编过一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材),同人合译过两本书,73岁起开始写《我读论语》等著作。一生最喜欢的事,是和“可以对话的人”聊天,他说,他若印制名片,上面将写一句:同我打交道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讲真话。

内容简介

内篇·逍遥游第一 这是《庄子》内篇的也是全书的首篇,“逍遥游 ”这个题目又让 人很自然地把它的内容同自由联系起来,以为庄子是 要开宗明义地宣 告,他这部书就是谈论自由和教人如何达到自由的; 全篇的内容似乎 也能支持这个设想,因此,这一篇历来受到重视,被 认为具有导论的 性质,还有人说是《庄子》思想的总纲,是“庄书之 魂”。事实是否 如此,要到我们读完全书后才能讨论。为了避免给读 者一个先人为主 的“理解定势”,本书不采取许多注家的做法,在解 读原文之前先提 供若干本应是“读后感”的提示,而是对每一篇的讲 解都从直接和读 者一起阅读原文人手。 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 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 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 也。 “北冥”一般都翻译为北海,从后面说“海运” 和末句“南冥者, 天池也”看,应该说是不错的,但作者原意很可能只 是指“极北那昏 暗迷茫的地方”,因为“冥”的本义是昏暗,可引申 出夜晚、幽深等 义,并不作“海”讲,即使借为“溟”,也是如此。 “有鱼”,是说一种鱼,还是说一条鱼?《正宗 》(马恒君先生所著 《庄子正宗》一书的简称)作前解,从接下说“其名 为鲲’’看,是对的, 因为不会每条鱼都有个名字,但后文所作的描述,却 又只适合于一条: 要是该鱼种每一个体都化为鹏,鹏要“南徙”,又必 是全族的集体行为, 那场面一定更大,并且难以设想。因此,《今注》( 陈鼓应先生所著《庄 子今注今译》一书的简称)着眼于下文的陈述,译为 “一条鱼”,也有 道理。在古文,这“鱼”字前可以不用量词,作者也 就忽略了是“一 种”还是“一条”的问题,结果害得我们今天的注家 为难了。 这里的“怒”是“百花怒放”这种说法中的怒, “垂天之云,,当 是指从天上垂挂下来也即在天空中浮游的云朵,用以 比喻鹏的翅膀之 大,《今注》和许多注家都译为“天边的云”,则很 没有道理了:“天 边的云朵”未必大些——鲲,本是指鱼子,《国语. 鲁语》:“泽不伐 天,鱼禁鲲鲕。”韦庄注:“鲲,鱼子也。鲕,未成 鱼也。”《尔雅》也. 说“鲲”为鱼子,可见庄子是故意用个指谓小鱼的名 词来称呼“不知 其几千里也”的大鱼的。这意味着什么?你去想吧。 倒是有多种说法, 但你的想法和任一种别的说法都分不出优劣的,我也 就不必介绍“别 人的”说法了,只说一个意思:这种引人去钻牛角尖 的地方,在《庄 子》中是不少的,但我不主张这样读《庄子》,理由 是:这样钻出来 的东西不但无可证伪,还简直不配称为“思想”。 “海运”是什么意思?有多种解释,《今注》和 《正宗》分别译为 “海动风起时”和“北海发生沧桑变化时”。我以为 ,“海运,,显是用 来说明大鹏南徙的原因,而“徙’’又多半是由于生 存环境的逼迫,所 以《正宗》译文所体现的理解为优。‘‘运”的基本 意思是运行、转动, 海的大运转可能造成大鹏所需生态条件的破坏,以致 它只好远走高飞, 另寻安乐之处了。这是很实在的,足见庄子不想把大 鹏神化。“南冥 者,天池也”,不仅是对“南冥”作解释,更在于指 出那里是“天 池”,可作大鹏新的安身立命之所,同时也交代了, 鹏由鲲变来,故属 水鸟类,不能长期离开水。说北冥、南冥,自然是为 了突出大鹏旅程 之远,以见其气魄之大和视野之广。 从这开头一段,读者必是先得到一个鲜明的“大 ”的印象,然后是疑问与 惊讶:鱼会变鸟?有这样大的鱼和鸟吗?但接下就会 用“这是在说寓言,做夸 张”释去这疑问和惊讶,只留下“大”的观念。读下 去就会知道,这正是作 者所期望的。庄子的高超的语言艺术。一开篇就显露 出来了!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日:“鹏之 徙于南冥也,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 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 邪?其远 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齐谐”也可能不是书名(从后来南朝人吴均写 有一部书叫《续齐谐 记》看,古人认为是书名),但这无关紧要,反正这 里征引的几句话是 《庄子》中所谓的“重言”,即是借用也即重复某个 已经公认为权威的 意见、观点或说法,来加强作者刚才说及或将要说到 的一个意思的可 信度。所以引文中的话不过是较具体地复述一下上一 段对大鹏的陈述。 有人认为句中“击”字通“激”,“水击三千里”是 说大鹏起飞时激起 的浪花达三千里;有人说,这“击”用的本义,拍打 的意思,此分句 是说大鹏起飞时先划水三千里。我以为这没有必要争 论,两解训诂上 都说得通,又都不过是极言大鹏之“大”,不违文章 主旨。“抟扶摇而 上”的解释更多,虽没有一种说法因明显有根有据而 最具说服力,但 也都认为是描写大鹏乘着盘旋大风直上云霄。这就够 了。值得推敲的 是“去以六月息者也”句。我以为,前两句是说大鹏 飞行的空间大, 这一句就当是讲它飞行的时间长,故应翻译为“要一 直连续飞行六个 月才停下来歇息”。后加“者也”,是强调地交代, 这讲的是大鹏自身 的性状、力量,不是申说它在执行什么任务。《今注 》将此句翻译为 “它是乘着六月大风而飞去的”,颇不中肯,且不说 很难讲清楚北冥那 里为什么六月必有大风,又恰在海运前后,这样理解 将降低大鹏之 “大”的水平,张扬了它对于风的依赖性,则是很明 白的,从后文可 知,这就有背作者的意图了。 这里我想顺便指出两点。一是《感悟》(王树人 、李明珠二先生所著 《感悟庄子》一书的简称)谈到以上几句时,竞发出 了这样的感悟:“其 所描述的鹏飞之象,似乎既隐含道象又隐含易之象。 作为道象,可以 看到,鹏之去南冥,正是道行天地的动态整体态势。 作为易道之象, 这里的三、六、九数字不是随便提出来的。其中,九 、六乃是阴阳爻 的显示,而三则是八卦的整体。”这恐怕不切原文作 者写这几句话时的 思想实际。三和九,明明只是中国人,特别是古人用 来“言其多”的 数字,即使《易经》中也如此,如爻辞中就有“三年 不觌”(困卦)、 “跻于九陵”(震卦)句,其中三、九都不是确数, 而是强调时间长、 跻得高。这里当也是这种用法,极言大鹏动作之大而 已。至于六,这 是半年的月数,同周易的爻数巧合而已,意念、义理 上哪挨得上边! 自己在别处发这样的感悟,可以;说这意思原本蕴涵 在《庄子》文 中,就是误导读者了。我还要说:在这几句话中,也 能找出“纰漏” 来,例如,大鹏身长至少有三千里,它“击水”也只 有三千里,和身 长相等,或还短一些;它只飞九万里高,不到身长的 三十倍,按比例, 它岂不比很小的水鸟还“击”得近些,飞得矮些?按 现代科学知识, 地球一周还不到八万里(地球半径为六千七百公里) ,大鹏朝一个方向飞 行半年,它飞到哪里去了?这些数据也能说明什么问 题吗?其中是否 也大有深意在?带着这类的问题读《庄子》,《庄子 》还可能读得 懂吗?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