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华侨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4.68
折扣购买: 菜根谭全解
ISBN: 9787511357526
19.虚心存理实心制欲 原文 躯壳之我要看得破,则万有皆空而其心常虚,虚 则义理来居;性命之我要认得真,则万理皆备而其心 常实,实则物欲不入。 译文 作为躯壳的自我要能。够看得十分透彻,懂得万 物皆空的道理,常常保持心灵空虚,为人处世的义理 才能进入;作为本性的自我要体认得十分真切,这样 诸般道理才能齐备,保持内心的充实,才能抵御物质 享受的欲望。 经典解读 躯壳之我,就是肉体的自我。生命永远不是为肉 体而存在的,人不应当为了肉体的享乐、安逸而活着 。佛家将身体比喻成一个“臭皮囊”,这就是要看破 肉身,注重精神。宋代诗人方回有诗说:“了了了了 ,空空空空,心肝不在臭皮袋中!”糟糠粗粝可以百 岁,锦衣玉食也不过一生,帝王将相生前再显贵,再 注重享受保养死后不过同是白骨一堆。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对自己身体也 越来越照顾了。但在重视自己身体的时候,也应该考 虑到心灵的建设,不能“爱身过度”,须记得“重于 外者轻于内,厚于味者薄于德”。 “性命之我”既包括个人的天赋秉性,也包括其 坚持的道德原则。对于性命之我要“认得真”,就是 “尽心安命”,尽心就是发扬心中的是非之心、恻隐 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安命就是不奢求、不抱 怨,脚踏实地,积极向上。 万物皆空,就是看破得失荣辱,不被世间瑰丽的 幻想所迷惑;万理皆备即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即告诉人们要时时自省,不 要愧对自己的良心。 心常虚,即不偏执,不自满,能够空下来去装好 的道理,去学更优秀的知识。心常实,即不贪求,不 动摇,做人坚持自身的原则,不为亏心背道之事。 20.真诚动人虚伪可憎 原文 面上扫开十层甲,眉目才无可憎;胸中涤去数斗 尘,语言方觉有味。 译文 脸面上扫开十层甲壳,眉目间才不会让人觉得可 厌可恨;心胸中洗去数斗尘秽,言语才会让人觉得充 满趣味。 经典解读 上联说的是真诚。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就是真诚 ,以诚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说一套,做一套, 言不由衷、言行不一都会让人讨厌。孔子说:“巧言 令色,鲜矣仁。” 生活中,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但前提是这种好 话应该是发自内心、出于真诚而说出来的。若是怀着 功利性目的,说出动听的语言,做出的感人的神色, 被人看在眼中就会觉得虚伪,不仅不会取悦于人,还 会招致所有人的厌恶。我们在平时,要时刻牢记这一 点,尽力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不要讲违心之言 ,不要说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话。 下联讲的是真实。真实的高雅不在于地位,而在 于德行;不在于生活的奢华,而在于内心的淡泊;不 在于言谈的空高,而在于行为的真实。真实的高雅不 是装腔作势,而是内心道德纯备而外显的超然气质。 只有消除了胸中的尘埃,才能说出让人回味的高雅之 语。 刘惔、许询都是东晋高士,平日以崇尚清谈为荣 。在刘恢任丹阳尹时,许询前来拜访并跟他住在一起 ,住处床帷华丽,饮食丰盛,许询就说:“如果能保 全此处,实在远胜我隐居的东山啊!”刘惔回答:“ 你知道吉凶由人,我怎么会不能保全此地呢?”他的 意思是说,自己崇尚清虚,世俗的功名利禄从不放在 心上,如何能为自己招来祸端呢。此时,恰好王羲之 在场,看到他们一边标榜自己的清高,一面在意自身 的享乐安危,于是讥讽道:“如果巢父、许由,见到 了稷、契,应该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刘惔、许询 二人听了十分惭愧。 与人相处缺乏应有的真诚,即使眉开眼笑,也会 让人顿觉可恶;言谈举止,巧饰做作,即使谈得再清 高,也会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只有“真”才能动人, 只有“真”才能服人,只有“真”才不会受到内心的 虚伪的煎熬,正如庄子所言:“夫免乎外内之刑者, 唯真人能之。” 21.沧桑阅尽空方可言 原文 完得心上之本来①,方可言了心②;尽得世间之 常道③,才堪论出世。 注释 ①本来:指人本有的心性,佛家所说的“本来面 目”。 ②了心:了,参悟明白;了心就是明白本心。 ③常道:常有的现象,常见的法则规律。 译文 能够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才算是参明了本心。 能够透彻世间常见的道理,才足以谈论出世。 经典解读 佛家认为常人所见所识都是虚妄的念想,所以才 会执着于肉身,沉溺于肉体享受和功名利禄等损害本 心的东西。只有参悟透这些,超越虚妄的心识,才能 了悟自己本心真相。 所谓的出世,并不仅仅是遁入空门、归隐山林, 而是在阅尽天下常情之后的彻底顿悟,彻底超脱。不 经历世间万苦,就不知慈悲之为何;不经受红尘纷扰 ,就不知空心之可贵;不受遍干般诱惑,就不懂得道 心之超脱。 世上有很多人,言谈清高典雅,口不出阿堵物, 诵《衡门》之诗,歌《考粲》之歌,表面上归隐山林 ,其实心中、脑中装的都是满腹的不得意,巴不得功 名利禄早早到来呢。这就是徒有空心之名,而没有真 正了却真心。这种“了心”不仅不会对修行有什么增 益,还会为自己带来无妄之灾。 阅尽世间常道,才配去谈论出世。佛祖看尽了世 间沧桑,所以顿悟成佛,教化世人;老子看尽了世间 沧桑,所以隐居而去,留下五千言训诫世俗。佛家说 “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地藏王菩萨阅尽众生 之苦,故心空,所以无利欲之念,心实,所以胸怀天 下众生,于是发誓:“地狱一日不空,一日不成佛。 ”可见,出世并不是什么事都不管,而是不为红尘、 利欲所羁绊,怀着最大的慈悲之心去对待世间万事万 物,这都要在阅尽世间万事,透彻世间常道而后才能 悟得。P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