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国士(千秋付与如椽笔)

百年国士(千秋付与如椽笔)
作者: 王大鹏|绘画:丁聪
出版社: 商务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百年国士(千秋付与如椽笔)
ISBN: 978710007203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清风明月 高山流水 ——我心中的俞平伯先生 吴组缃 俞平伯先生过去了。他享有90高龄。照中国的旧说法,应该说这是“ 顺事”,但是俞先生在我心目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我还是不胜悲戚。 我在少年时候就读他的新诗《冬夜》、《西还》等书,当时许多篇可 以背得出来:“养在缸中,栽在盆中,你的辛苦,我的欢欣。”像这样的 诗句常常给我很大的感动和启发,因此我至今还能记得这些诗句的大意。 朱自清、俞平伯是“五四”运动的两位新作家、新诗人,他们的作品对广 大青年有深刻的影响,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在30年代初,在清华读书的时候,俞先生是中文系的讲师。我要在 这里说明,在我们那个时期,讲师和教授在我们脑子里是一样的崇高,没 有什么高下。那时俞先生住在南院,他同余冠英兄住处同院,我常到南院 去。俞先生往往热情地要我到他屋里座谈。谈的时候**把我当成朋友, 虽然我比他年小很多。我们上下古今无所不谈,而且他一点也没有把我当 成学生看待。他主动地写条幅字给我。那时他同周作人特别亲密,并代我 向周作人要了四张屏条。他们的字都写得认真工整,可惜以后多次搬迁都 丢掉了。他有个人特殊的爱好,就是喜欢唱昆曲。他请了一位年老的笛师 ,常常在星期假*全家人都到圆明园废墟去呆一整天。我很喜欢他们唱的 曲子。以后清华请了溥侗(红豆馆主)先生,开了教唱昆曲的课。我*俞 先生的影响,也选了这门课,可溥先生对学生要求过严,我慢慢地就退下 来了,俞先生知道了,也没有责备我。我选过俞先生两门课,一门是“词 选”,他讲的内容*不是考证和诠释词句,而是用他自己的感*引导我们 来欣赏这些名作。比如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我们问什么是“伤心碧”,他讲了足足有半堂课,引导我们体会作者 的感情加上他自己的联想,使我们能在一个广阔的领域来体会作品丰富的 情思。他的这些见解都收在他的《读词偶得》这本书里。他对我的重要的 影响,就是叫我拿起一种古代文学作品来总是先从鉴赏方面来探索,而对 当时流行的考证或注释不怎么感兴趣,朱自清先生也说,“你不适宜做考 证工作”。这不能不说当时是*俞先生的影响。有一次余冠英兄告诉我, 他做了一首词,其中有一句“两瓣黄叶走墙荫”,自以为这句词很好。但 俞先生说,好是好,可不人格。可见词是有“格”的。而我还没学到这水 平。 俞先生还给我们开了一门课“小说史”,就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他的教法很特别,是把所有的有关资料,如鲁迅的“小说史略”,胡适 的关于中国明清小说的考证,以及其他的零碎资料**叫我们自己看,进 行思考和研究,甚至同顾颉刚、胡适之一封有关的通信也印发给我们参考 。他自己要上课的话,就叫注册课贴一张布告说俞先生那天上课。不贴布 告,他就不上课。他上课的时候就说,“我两个星期没来上课了,你们对 小说研究有什么收获?我这两个星期对小说研究得有两点想法:**点是 什么,第二点是什么”,说完了,他就点头下课,往往不过15分钟或20分 钟。当时我们对俞先生这种教法是*欢迎的了。因为他安排我们和他一块 儿来动脑筋,读作品,收集资料,研究作品,而不是把我们放在一个被动 的*教的地位。 俞先生在北京文化界里,人人都知道他和周作人*亲密,而且很尊重 周作人。可是在*本占领北京的时候,周作人被拉下水去。在这点上俞先 生*不*影响,他巍然自主,一心帮助北京做地下工作的和爱国人士,从 不考虑自己的安全,全力相助,使他们达到目的。这不能不叫人肃然起敬 ,设身处地,这是**难能可贵的。解放以后,他衷心拥护***,对新 中国的建立欢喜得像个小孩一样。 1954年忽然来了个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正是以他为主展开的, 以后发展成为一个大规模的政治运动。这是大家都没想到的。那时,我们 经常在一起开会,他像平常一样,不显出紧张和反感,他说:“我正好趁 此机会好好地学习。”**次批判他,是在作家协会古典文学部,主持人 是郑振铎先生,他点我**个发言。我把这次当成一个学术讨论会。因此 ,我对俞先生的《红楼梦研究》提了几点意见,对**凡、蓝翎两位的文 章也提了几点意见,表示参加讨论的意思。当时有几位,都是我的熟人, 狠狠地批判了我一顿,说我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激烈战斗的时候,站在 中间向两边打*。休息的时候,我问郑先生,这是怎么回事,这是学术问 题还是政治问题?郑先生笑着说:“你年轻的都不知道,我哪里知道。” 可是周扬同志坐在旁边,没有作声。他站起来同我握手,说我的发言很好 。可见当时有些领导同志也不认为是政治问题。后来这个批判运动大大发 展了,俞先生就说我不应该那样发言,也是思想落后。 回顾俞先生的一生,我在一首悼念他的诗中说他平生略如“清风明月 ,高山流水”。这是他留在我心中的风仪。我认为我对他这个比拟大致不 差。 1990年10月 吴组缃(1908—1997年),安徽泾县人。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1935 一1947年,应聘担任冯玉祥将*家庭教师和秘书工作,并曾随冯访美。抗 战时期,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7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 年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后任中国红楼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 顾问。著有长篇小说《鸭咀涝》(又名《山洪》),短篇小说集《西柳集 》、《饭余集》等。近作有《说稗集》、《拾荒集》、《苑外集》、《宿 *集》等,有《吴组缃小说散文集》。 P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