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 : 马克思主义的“道”与社会主义的“理”

信仰 : 马克思主义的“道”与社会主义的“理”
作者: 董振华|责编:刘恒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信仰 : 马克思主义的“道”与社会主义的“理”
ISBN: 9787559661296

作者简介

董振华,现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机关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执行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应用哲学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创新实践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哲学基础研究”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几项,出版学术专著十多部,在权威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十多次。

内容简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科学的理想信念犹如人生道路上的灯塔,能够使人们穿过层层阴霾而不迷失方向,克服重重困难而不放弃希望。“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首《长征组歌》之一的《过雪山草地》已经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歌颂了红军官兵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情怀。征途漫漫,唯信仰坚如磐石、不可动摇。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崇高的理想信念的支配下,不断地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 一、理想信念是精神的“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习近平总书记脍炙人口的精彩比喻,深刻揭示出理想信念之于共产党人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形象地比喻为“总开关”。“总开关”一旦松动,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没有了坚强的精神支柱,难免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2015 年 9 月1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在一段时间里,一些共产党员把革命与建设割裂开来,肤浅地认为“现在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同志无须再努力”;还有的利欲熏心,理想信念步步退缩,信奉所谓“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在这种错误价值观的左右下,一些人贪图享乐,只讲索取不谈奉献:有的务虚头头是道,工作敷衍塞责;有的台上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台下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有的白天规规矩矩,晚上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在一些党员干部眼中,政治是虚无缥缈的,理想是说给别人听的,权力和钞票才是实实在在的。以上种种,无一不是“总开关”出了问题。理想信念不是拿来说的、拿来唱的,只有见诸行动才有说服力。正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本’在人心,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对共产党人来讲,动摇了信仰,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就可能在‘围猎’中被人捕获。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才能防止歪风邪气近身附体”。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进取的不竭动力。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革命家、科学家之所以具有钢铁般的意志,能在十分艰苦的环境里战胜自我,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 2012 年 11 月 27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解放军报社评论部编辑伍正华撰写的评论《信仰的味道》,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这篇评论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1920 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中,两条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桌前,有一个人在奋笔疾书。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儿子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儿子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他叫陈望道,他翻译的册子叫《共产党宣言》。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原来,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 100 多年过去了,嘉兴南湖的红船依旧,而党的实力、中国的面貌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若论今昔生活对比,相信许多党员同志都会由衷地说:“够甜,够甜的了!”然而,越是在日子够甜的时候,每一名共产党员越要自觉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越要深味服务人民的精神之甘、复兴民族的信仰之甜。墨汁为什么那样甜?这种信仰的味道,真正的共产党人才能品味得到。 “革命理想高于天”,这句响亮的口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顽强奋斗,领导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前所未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改革开放时期,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无私奉献,靠的仍然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有了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崇高理想的不懈拼搏和奋斗,我们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1.讲述道理、学理、哲理,一部让信仰扎根真理的匠心著述 本书以“信仰”为题,旨在探究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真精神,彰显马克思主义的“道”和社会主义的“理”的同构同源的因缘,从理论上阐释清楚共产党人信仰的真理性,深入浅出回答为什么马克思信仰是科学的信仰、社会主义信念是现实的信念,引导读者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探究社会主义的本质、追问共产党人的初心 本书围绕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具有真理力量、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共产党人的生命意义在哪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等内容,旨在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探究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追问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引导读者做到固本培元,成为一个高度理论自觉、坚定理想信仰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3. 说理透彻:注重理论性和可读性、实用性相统一 本书注重理论性和可读性相统一,权威性和灵活性相统一,深刻性和通俗性相统一,思想高度和现实温度相统一,针对性强,论述严谨,文字表述精练流畅、通俗易懂,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普及意义,可供理论工作者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参考。 4. 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公布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与社会主义的“理”》入选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