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万卷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1.40
折扣购买: 道德经/万卷楼
ISBN: 9787547048238
第一章 题解 孔孟之道,老庄之学, 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 。入世学孔孟,出世学老庄 。无论你是得意还是失意, 总有一碗鸡汤适合你。 这一章是老子《道德经 》的开篇。此章可以说是概 括了全篇的主旨。“道”如果 能够用言辞表达出来,就不 是“道”了。称谓如果可以命 名,也就不是“名”了。关于 有名无名,前贤多从“有”和 “无”上做文章。其实,细读 下面的内容就会发现,所谓 的“无名”就是“道”,而“有 名”就是“气”。“道”无形状 而“气”有征兆,所以出现了 “有名”和“无名”的区别。无 名天地之始,是说“道”在天 地之先,所以最初无法命名 ,就是所谓道常无名。又因 为道无所不在,它既在万物 之先,又在万物之后,所以 “道”是无为的,但不仅仅停 留于“无”,它又是有为的, 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有”。如 果只用“无”来给它命名,那 么“道”就专属于“无”。等到 “无”化为“有”的时候,又不 能只用“无”来命名。因为“ 有”和“无”是相互依靠、不 断变化的,所以名字也随之 变化。仅有一个常名是不行 的。何况只用“有”和“无”来 论“道”是远远不够的。如果 只强调“无”的方面,难免会 偏于一隅。现在强调“无”, 只是因为它的寂寥无形无状 ,无名可指。然而在无形无 名之中,天地万物所要遵循 的规律,莫不在此。所以直 接说“无”恐怕是不适合的。 “道”应该是由作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本的“无”与作为万 事万物规律的“有”共同构建 而成。 老子在中国历史上,历 来被说成是一个神话般的人 物,现在看来,果不其然。 在没有宇宙、天体、大气层 、星球等概念的上古时代, 一个收藏之吏,对外部世界 竞有如此高深的见识,果真 是神仙一般的人物。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 名可名③,非常名。无名④ ,天地之始;有名⑤,万物 之母⑥。故常无⑦,欲以观 其妙⑧;常有,欲以观其徼 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⑩ 。同谓之玄11,玄之又玄 12,众妙之门13。 注释 ①道:第一个“道”是老 子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它既指产生天地万物的世界 的总根源,也包括世间万物 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为名 词;第二个“道”指“解说”, 为动词。 ②非常道:是说可以用 来描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 “道”。常,恒。长久、永恒 。 ③名:第一个“名”指“道” 的形态,为名词;第二个“ 名”含有“说明”之意,为动 词。 ④无名:无形的、没有 称谓的。 ⑤有名:有形的、有称 谓的。 ⑥万物之母:指世间万 物发生的本原。母,本体、 本原。 ⑦常:经常。 ⑧妙:微妙。 ⑨徼:边界。引申表示 极致。 ⑩同出而异名:同出一 体,只是名称不同罢了。 11谓:指称。 12玄:深黑色,文中指 玄妙深远、不可预知。 13门:这里的门是具有 抽象意义的,用来比喻宇宙 万物通往“道”的途径。 译文 如果“道”可以用来描述 ,那就不是常规的“道”;如 果“名”可以用语言说明,那 也不是常规的“名”。“无形” 乃是万物本来的面貌;而“ 有形”则是宇宙万物产生本 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 虚无”中去观察领悟世间的 隐秘玄妙;从“实有”中去观 察世界的发展状态。虚与实 本为一体,只是不同名称罢 了。两者都可以称为玄妙, 玄妙中的玄妙,是宇宙之万 物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 解读心得 这一章河上公取名“体道 ”。《道德经》共计八十一 章,分“道篇”和“德篇”。所 要描述或者论述的只有两个 字:道与德。老子为了说清 楚道和德,变换着角度分别 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 人生各个方面来阐述。对于 开篇的第一句话“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们就可以从各个角度来 理解。先说“可”,即“可以” 。一个“可”字表明老子的基 本观点:道并非不能言说, 也就是说道是可以言说的。 那么道是不是完全可以言说 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老 子立即补充说这种可以言说 的道是“非常道”。于是我们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子 想说道虽然是可以言说的, 但是可以言说的道,却不是 通常所可能理解的可以言说 的某物、某事、某人等可以 类比的。老子的这种既肯定 又有所保留的奇怪的表述方 式,在全文随处可见。这种 欲言又止的、有所保留的表 述,我们只能理解为这是老 子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呈现 道于我们面前的修辞方法, 这种方法其实不外乎一个目 的,即通过有限的言说让听 者有所悟。如果听者执着于 这种言说本身,那就永远不 能彻悟。老子精通这种方法 ,而且是把这种方法用于著 作的全篇,因此洋洋洒洒的 五千言,几千年来,仍然为 世人津津乐道。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