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国际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中国古代哲学十五讲
ISBN: 9787517601272
何郁,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黄冈师院特聘教授。发表教育教学文章和文学作品共计300余篇,其中文学作品60余篇,有诗歌、散文入选多种选本。出版著作有诗集《在有用与无用之间》,作文学习用书《高考作文十八讲》,作文教学研究著作《批评与建设:高考作文研究》等。
儒学概述 儒学又称“儒教”,后来又称“儒术”,不管怎 么变,它的基础思想没变,就是指以孔子创立奠基的 、又经孟子继承和发展的“儒家思想”,其代表著作 是“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 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五经”又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也 有称“六经”的,加上《乐经》。 儒学大致经历了先秦儒学、两汉儒学、唐代儒学 、宋明儒学和近现代儒学这样几个阶段。 先秦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及其弟子,孟子 ,荀子,其主要思想是讲“仁”,好“义”,崇“礼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孟子的思想以“义 ”为要素,荀子却极力推行“礼治”。概括起来,儒 学的基本思想,就是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 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所谓“礼治”,其根本含义就是使贵贱、尊卑、 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 、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 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 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变得善良,知道 羞耻而去奸邪之心。“礼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 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他们认为 “为政在人”。儒家把伦理道德作为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最高的修养原则和人格境界。 在孔孟时代,因为诸侯争战,战乱频仍,统治者 表面上关心儒学,尊崇贤能,其实他们真正关心的是 铁血统治,谁能帮助他们取得胜利,辅助他们称王, 谁就是他们的思想“教师爷”,这样孔子、孟子、苟 子从来就没有被当权者真正青睐过。这不是孔子等人 的悲哀,实在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到了汉代,为了巩 固大一统的皇权地位,需要用儒学来统治、教化人们 的思想,这时,儒学才得以被重视。西汉博学弘儒董 仲舒,这位汉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把儒家伦理思 想概括为“三纲五常”,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思 想被钦定为官方思想,延续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割据,门阀混战,人命朝 不保夕,于是人们近佛谈玄,企图在有限的生命里, 过得逍遥自在一些,黄老之道得以兴盛,特别是庄子 的逍遥思想被读书人奉为圭臬。官方哲学儒学的尊贵 地位被动摇。到唐代,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 ,崇道敬佛,蔚成风气。作为有唐一代的儒学大师韩 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以孟子自居,认为自 己的历史使命就是继承和发扬儒家之“道统”。所谓 “道统”,就是儒家的“仁义思想”。韩愈举起捍卫 儒学正统地位的大旗,鲜明地反对佛老。为反对唐玄 宗尊迎佛骨舍利,他几乎丢掉性命。赓续其后一起摇 旗呐喊的,还有他的亲密战友柳宗元、刘禹锡,以及 学生李翱。 历史上儒学再一次复兴是在宋明时期,史称理学 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张载,程 颢、程颐兄弟,南宋的朱熹、陆九渊,明代的王阳明 等。他们或拿太极图说事,如周敦颐,认为“无极而 太极”,以太极为事物的本源;或以“气”解释万事 万物的变化,认为“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建立“气”一元论哲学。 理学兴起于北宋中期,至南宋朱熹为集大成者, 被定为官方哲学,明代进一步发展,至清朝逐渐衰落 。理学的根本特点是以孟子学说和《周易》为哲学基 础,吸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集中讨论“形而上”和 “形而下”的相互关系,同时又关心社会现实问题, 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哲学发展时期。 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对儒学进 行了激烈的清算和批判,斥其为“吃人的礼教”,高 喊要“打倒孔家店”。“孔老二”开始走下风。但, 即便是这样,一批深受传统思想教育的知识分子,仍 然埋头研究儒家经典,并以昌明儒家学说为使命,使 中国的儒学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史称“新儒学” 。 “新儒学”是在与西方近代民主和科学思想的交 流碰撞中发展起来的,他对亚洲经济的腾飞,起到了 推动作用。有学者甚至认为,亚洲“四小虎”的崛起 ,就是得益于儒家思想。 “新儒学”当以康有为肇始,以梁漱溟为先驱, 在20世纪20年代走向鼎盛。康有为说,“孔子之道, 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 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又说,“夫主乎太平 ,则人人有自主之权;主乎文明,则事事去野蛮之陋 ;主乎公,则人人有大同之乐;主乎仁,则物物有得 所之安;主乎各明权限,则人人不相侵害;主乎与时 进化,则变通尽利。”(《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康有为的这些思想,不仅继承了孔子思想的根本, 而且非常接近西方现代民主思想,与时俱进,因此赢 得了新儒家学者的吹捧和推崇。 “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以思想倾向为特征可分为 两派,一派以梁漱溟、熊十力等为代表,他们倡导新 陆王学,史称“新心学”;一派以冯友兰为代表,他 力主程朱学,史称“新理学”。三个人在中国传统哲 学现代化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新儒学”对世界 哲学思想,特别是东南亚、欧美现代新思想的形成, 对中国传统思想的传播,都有着重要作用。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