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友人在延安(红色延安口述历史)

国际友人在延安(红色延安口述历史)
作者: 任文
出版社: 陕西师大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30.60
折扣购买: 国际友人在延安(红色延安口述历史)
ISBN: 978756137094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离开保安前,毛主席曾交 代请斯诺先把他(毛主席)关 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 想与政策的谈话记录整理出来, 要我译成中文,即时派通信员 专程送回保安,他好核定。我 们利用去前线路上的中午休息 时间,在阳光底下,斯诺用打 字机打出笔记记录,我就译成 中文,译完一篇就卷起封好, 请红军派通信员送保安交毛主 席。这样工作三次,完成了毛 主席交代的任务。 在离开保安去宁夏前线的 行军途中,我和斯诺、海德姆 三人由一个班的红军骑兵护送。 出发前,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 给两个外国人各一匹马,给我的是一匹六岁口的温顺 的母骡子。它很机警,不 喜欢队里的公骡子骚扰它,总是紧紧地跟着前面的马 队走。一次,我骑在这匹 骡子上,正悠闲地观看四周的风景和地貌,忽然前面 的骑兵看见一大群黄羊, 急忙纵马飞奔,追捕黄羊。我的骡子也紧跟着窜上去 ,一下子把它的肚带给崩 断了,我没有提防,还未来得及拉紧缰绳和踏好马镫 ,就连人带鞍子摔了下来, 顺着草坡滑了几公尺远,制服胸前的五只扣子全都蹭 飞了。海德姆连忙过来给 我检查,发现我很侥幸一点也没有受伤。由于红军非 常珍惜为数很少的子弹, 没有人开枪打黄羊,追了一阵就都遗憾地归队了。 在宁夏前线的豫旺堡,斯诺访问了一方面军和前 敌总指挥部,他用敏锐、 客观、深刻和探索的眼光观察和采访了红一方面军司 令员彭德怀、红一军团参 谋长左权、政委聂荣臻、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 红一军团一师师长陈赓、 中央军委骑兵团政委兼代团长张爱萍、红一军团一师 政委杨成武、二师师长杨 得志和二师政委肖华等同志和许多其他干部战士,参 观了部队训练和防空演习, 看到了红军骑兵上千匹体健膘肥的马队阅兵式和表演 。最令人感到壮观的是伪 装表演,指挥员一声令下,人、马都披上预先做好的 用绿叶树枝做成的伪装, 一下子人、马都变成一片绿色的田野。斯诺用他的摄 影机把这些场面照了下来。 斯诺详细了解了中共的抗日救国纲领、军事战略策略 、统一战线方针和措施、 俘虏政策、少数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土地革命、婚 姻制度、工商业政策和给 养情况,等等。他在访问苏区前拟订的90个问题都找 到了解答。他直接了解 和面对面采访了近百位红军高中级干部,他们给他留 下了非常深刻的感受和生 动活泼的印象。他看到中国红军的领导人是知识丰富 、举止文明、懂得革命理 论和政策、善于组织领导和爱护人民群众的英才,完 全不是蒋介石所咒骂的“土 匪”;红军战士个个都是坚强、团结、守纪律和好学 的工农子弟,是满怀革命 抗日斗志和乐观精神的年轻人。而最重要的是,他从 多方面证实了红军士兵的 高昂士气和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真心实意地拥护 。 帮斯诺做翻译,使我有机会接触所有他采访过的 领导干部和战士,了解他 们苦难的身世、艰险的战斗经历……由于红军采取灵 活的战略战术,他们经常 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转危为安。红军指战员都是 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对 战胜蒋介石反动集团充满信心;他们胸襟广阔,不只 关心当前的斗争,还关心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如西班牙共和派反对佛朗哥 的战争和埃塞俄比亚塞拉 西皇帝反意大利侵略的斗争等;他们有勇有谋,无难 不克,对中国会打败日本 充满信心;他们把人民视同亲人,纪律严明,秋毫无 犯,从而得到人民的热爱 拥护。真是军民鱼水情啊!在苏区人民,在红军战士 身上,我的确发现了另一 个中国,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希望和力量!我太幸福太 高兴了!我更加坚定了在 中国革命的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斯诺在采访中非常注重眼见为实的原则,拍摄了 大量照片。他原想把我和 海德姆也纳入镜头,但我和海德姆一到苏区即下决心 不再离去,所以向斯诺提出, 请他在报道中不要提及我们的名字,也不要给我们照 相。因为海德姆还有亲属 在美国,我也考虑,如果组织上派我到国民党地区做 秘密工作,斯诺任何照片 和文字报道对我以后的工作都是不利的。所以我叮嘱 斯诺写文章、写书都不要 用我的名字和照片,同时我也注意在他照相时总是避 到一旁。直到西安事变和 1937年初国共关系有所变化,我才改变上述做法。斯 诺是一位十分重友情和诚 实的人,他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并且忠实履行自己的 诺言。他的书在新中国成 立后再版时才提到我的参与。顺便提一下,这时,经 组织批准,我已不再使用 原来王汝梅的名字,而改称黄华。海德姆也按宁夏人 的大姓改姓马名海德了。 9月初,在豫旺堡地区,斯诺用了近一周的时间 随彭德怀和其他首长到前 线采访,访问了许多战士、农民和回民。 有一天晚上,我被安排同左权同志挤住在一个炕 上休息。左权是红一方面 军的十分优秀的指挥员。他的枕旁总是放着一部电话 ,随时同彭德怀或陈赓联 系,报告敌情和下达命令。他一说完话,放下听筒又 能马上入睡。一晚上有 四五次这种情况。我赞叹他随时能醒来又能入睡的本 领,这必然是身经百战才 能锻炼出来的。 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