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大街/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

平安大街/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
作者: 华宁|总主编:段柄仁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70
折扣购买: 平安大街/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
ISBN: 978720011178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元代 元朝建立之初,将北京定为大都。元世祖忽必烈 请刘秉忠在这里设计并营建新的都城。最终,耗时18 年、于1264年在原金中都城的东北部矗立起一座雄伟 壮丽、“世界诸城无能与比”(马可·波罗语)的新 城——元大都。元大都由外郭、皇城、官城三重环围 ,其后明清两代大体沿袭其制。可以说,元大都的规 制、格局、街道布局,奠定了明清北京城的基础,亦 成为今日北京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格局。明代北 平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局部做了一些改动。清代则 延续使用明北京的内外城、皇城及紫禁城。今天的北 京城依然大体保留着750年前元大都时期的规划风貌 。 今天的平安大街沿线,在元时被全部包括在大都 城内。根据考古挖掘证实,元大都皇城北墙即位于今 天平安大街正中的地安门东大街、地安门西大街一线 ;作为皇城四门之一的地安门,其址在元时为“厚载 红门”,是元大都皇城的最北端之门;元大都全城的 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一致;今天地安门往北的钟鼓 楼也正是元时所建(当时名为齐政楼)、明代时移于 此地的。作为全城的报时工具,在都城中心设置钟鼓 楼,是城市建设史上的创举。 元大都皇城位于城市南部正中,包含了今故宫、 景山公园、北海、中海等。皇城西侧是太液池(今北 海、中海)的广阔水域,宫城在皇城内东侧。元大都 时的积水潭稍大于今天的太平湖、什刹海、前后海的 范围。当时的城市供水系统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由高 梁河、海子(又称积水潭)、通惠河构成的漕运系统 ;一条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畅 通的河运系统,不仅为元大都提供了粮食等基础物资 ,更是带来了全国各地,乃至远东、南亚的商品。据 记载,通惠河开通的第二年(1293年),元大都城立 即展现新貌:漕船鱼贯而入、络绎不绝,满载各色商 品、物资,驶入南北大运河的终点码头——海子(又 称积水潭)。今天的地安门以北直至鼓楼大街、海子 沿岸,迅速成长为最繁华的著名商业街区。各种歌台 舞榭酒楼和商市汇集海子北岸的斜街,稍北的钟楼大 街更为热闹。在鼓楼附近还有一处全城最大的“穷汉 市”,是城市贫民出卖劳力的市场。 元大都的居民区设计成开放形式的街巷。按照方 位,城内街道分为50坊,今天平安大街沿线从东至西 当时大约分属于穆清坊、居仁坊、寅宾坊、仁寿坊、 蓬莱坊、靖恭坊、昭回坊、丰储坊、永锡坊、发祥坊 、集庆坊、太平坊、鸣玉坊、福田坊、申义坊、西成 坊等。在穆清坊(即今天平安大街的东端路南、东四 十条位置),坐落着元代粮仓——北太仓。元代粮仓 大部分靠近城东部,以其地邻东护城河,船只运输、 装卸方便。到至正十五年(1355年)京师共有54仓, 储粮达百万石。明朝则直接在北太仓旧址基础上改建 成南新仓,进而围绕此地逐步建成了皇家粮仓区。今 天的平安里一带路北在元代时建有社稷坛,与明朝将 社稷坛建在皇城内不同,元代社稷坛建在了皇城迤西 。社稷坛北边建有和义行用库,据史籍记载,当时户 部总计设有20库,和义行用库即其中之一。 南邻皇城、北依漕运,这样的优势条件使地安门 东大街、地安门西大街注定成为皇家贵胄栖息之所, 名流雅士云集之地。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