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第2辑)

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第2辑)
作者: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出版社: 高等教育
原售价: 70.00
折扣价: 53.90
折扣购买: 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第2辑)
ISBN: 978704042101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朱物华积极参加国家科学建设事 业,享有很高的声望。他曾受聘担任国务院科学规划 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电子专业组委员、 声学专业组委员,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水声专业 组委员、顾问等职,并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代表,第二届、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 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 事长,上海电子学会理事长,中国声学学会理事。在 他退居二线前后,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中国物理 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声学 学会为了表彰他在教学和科学上的卓越贡献,曾分别 授予他荣誉奖状和奖章或荣誉证书。如,1982年,中 国物理学会授予他“工作五十只年”荣誉证书。1988 年10月,中国科学院授予他荣誉证书,次年1 1月授 予他荣誉奖章。1990年12月,国家教委授予他荣誉证 书及奖牌。1992年2月获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元老, ,奖。 二、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交通大学创办人盛宣怀、老校长唐文治等以实业 救国为理念办校治学,黎照寰、吴保丰等校长也是出 身政界转而进入教育界专心办校,新中国建立后的彭 康校长“左联”时期即已参加革命。朱物华与之前的 交大历任校长不同,他毕生执教,踏上讲坛后就从未 离开过,担任校长前从未担任过政界职务。提起朱物 华校长,他首先是一位科学家,倾心科研,日常生活 中沉默寡言、不善言辞,学术论文之外少有论述。然 而只要一提起科研,他的话语便变得多了起来。作为 校长,朱物华关注的重点在于大学的两项基本功能— —教学与科研,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最直接、也 最集中地体现在他跨越半个世纪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 。 他立足于世界科技前沿,是我国电子科学的奠基 者、水声工程学的先驱、上海交大激光学科的创建者 。教学方面,他继承并发扬了老交大注重基本训练与 理论教学的优良传统,更从实际出发重视教材的编写 工作,还进一步提出教师要深入实际掌握教学工作的 规律性。科研方面,他强调科学研究要方法对路,科 学研究与理论学习要相互促进,应发挥多方优势进行 合作科研,科研应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服务,高等 院校应开展学术活动以促进科研的发展,他的科研实 践及管理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科研的成长。在他的 积极推动下,改革开放后,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高校 中率先进行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及科研等内容 在内的教学改革,他所推行的教学科研主张和措施有 效地调动了学校教、学、研等方面的积极性,扭转了 因政治运动造成的混乱局面,学校教学科研质量较前 明显提高,为学校以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朱物华共事多年的杨桶曾说:“作为一个理工 科学技术专家、大学教授、校长和中科院学部委员, 朱物华在祖国天南地北的许多基础与新兴科学技术研 究和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育事业中, 不惜辛勤劳作、夙兴夜寐,为培养国家四化建设和改 革开放急需人才以及发展高新技术,作出了卓越的贡 献。”①纵观他长达70余年的教育与科研事业,确实 如此。 (一)站在世界科技前沿 朱物华认为:“很多东西今天是新的,明天就会 变样了。我们应该走在时代的前面。”站在世界科技 前沿,培养创新人才,是这位静默朴素的校长最激越 的理想。实际上,他以自己一生的科研活动为这一思 想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1.中国电子科学的奠基者 在中国,电子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从物理学 分离出来,大致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及以后的一 段较长时期内,对它的教学与研究,基本上是由少数 在国外学有所长的归国学人开创和奠基的,朱物华便 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朱物华在美求学时,所选的研 究课题滤波器的瞬流计算问题便是当时电子学领域亟 待解决的课题。学成回国以后,他与其他研究人员合 作,继续深入研究“滤波器瞬流”计算。经过几年的 努力,取得了突破:1935年,E.韦伯和M.J.托罗 算出了有限段数“极电阻式”无损耗低通电子滤波器 的瞬流,朱物华则求出了耗散式电子滤波器的瞬流, 填补了这一领域的一项重要空白,使中国同一些西方 国家在这一领域平起平坐。在当时简陋的实验条件下 ,朱物华还创造性地拍摄到直流与交流场合下的瞬流 图,取得了理论计算和实验数据相符的结果。1938年 10月,美国权威杂志《无线电工程学会会刊》刊载了 他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标志着中国现代电子学研究 的开始,对中国现代电子学的开创有里程碑的意义。 P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