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篆里的中国(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冲、切两刀法 结合印史、印谱及不断地自我实践,我认为用刀的 技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冲刀。冲刀,顾名思义,即钢刀在握,以肘 腕自刀杆发出之强力,果断劲爽地令刀锋顺着线条沿口 冲去。腕健指实,硬攻劲取,是用好冲刀的要领。印史 上不乏用冲刀的高手,如明之汪关,清之吴熙载、黄牧 甫,近现代之齐白石等。 另一类为切刀。切刀,顾名思义,即一刀在握,以 刀刃自右而左地顺着线条的沿口切去。刀刃短而线条长 ,故而一根线条要有几次延续下切的动作而完成。衔接 自如,顿挫有自,是用好切刀的要领。印史上用切刀的 高手甚众,如明之朱简,清之丁敬、陈鸿寿、钱松等。 用刀称两大类,而印坛千变万化,美不胜收,用刀 的实状岂是可以用冲、切两字作概念化归纳的?故而我 们还得请出几位典范来稍做深入的剖析。如上述的几位 冲刀高手,也是同中不同,各呈个性的。 汪关用冲刀,冲为主,入石深,线条的交接处,刻 意留出稍粗的“焊接点”。他的冲刀,表现为清丽雅正 的审美取向。 吴熙载用冲刀,冲为主而辅以披刀的特殊手段,且 刀杆与印面呈现较小的角度,使刻出的线条呈“浅刻” 的形态。这里特别要分析一下“披”的手段,即是笔者 研究吴氏用刀的心得。(见拙文《不可无一 不可有二 ——论五百年篆刻流派艺术的出新》,发表于《美术丛 刊》1981年11月第16期。)吴氏用披刀,从他的印蜕, 尤其是从他所刻的印作实物上能观察得一目了然。 披刀之为用,是区别于冲刀的自后向前地发力以刀 角入石,而是自上而下地发力,以刀刃入石,以刀背擦 石。特别是线条的圆转处多使用披刀。要之,披刀与浅 刻的完美结合,将会产生奇特的用刀魅力。因为,深刻 ,线条的边沿劲挺光洁,但这类似“挖沟”般的深刻, 其线条太具肯定,有一览无余之感;而披刀浅刻其线条 的边沿有一定的模糊性,有看不透的朦胧感,特别是蘸 以印泥,钤于纸帛,就会产生出不可言传的化境、秘境 。总之,吴氏浅冲中兼带披刀的技法,表现为峭拔、浑 脱而醇郁的审美取向。 黄牧甫用冲刀,冲入之际,聚狠、准、稳于刀端, 快刃硬入,无往不利,且巧妙地一反常法,刻白文印留 细微刀痕于线条之外,刻朱文印留细屑于线条之里端, 他的冲刀,表现为峭迈爽洁的审美取向。 齐白石用冲刀,到了中年别于前贤,纯借助臂力, 单刀直入。肩臂之力,远大过肘腕,故刀落石开,若电 击雷鸣,辟地开天,力劲势猛,一派霸主气象。他的冲 刀,表现为白眼向天的猛利审美取向。 从冲刀高手的印作剖析中看,一类并非一式,同中 有出色的不同,万态千姿,风神迥异,张扬和宣泄的是 各自突出的个性。诚然,玩味刀法,犹如辨别花香,是 极为精微的、专业的,却又是明白无误的,初学者及局 外人是需要有长期的熏陶和开启的悟性,才能识其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