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湖南科技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50.60
折扣购买: 止于至善——我读《大学》《孟子》
ISBN: 9787571014377
刘家望,原湖南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曾在乡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从事医疗工作,曾任医院院长、县卫生局副局长、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人大主任。著有《修已安人——我读〈论语〉》、《诚之为贵——我读〈中庸〉》。
《大学》解读 1. 大学之道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解读】明明德:前一个“明”字是使动词,意思是使彰明,强化;明德是专有名词,是儒学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高尚的道德品性,是天赋的,根于天命之性,有如心之四端,灵昭不昧,为仁义本心,一体之仁。明明德,就是去除私欲之蔽,正心养性,使仁义本心扩而充之,彰明强化发扬光大。 亲民:有两种解释,一是新民,“新”的意思是教化,革新,不断地学习改造,不断地进步。二程、朱熹持这种解释。二是亲民,是仁义明德之所指,是明德的题中应有之义,仁义明德必在亲民,仁民爱物。王阳明持这一观点。我持王阳明的观点,但我感到亲民之意亦有“新”的意思,亲民,仁民爱物,践行一体之仁,既仁爱于民也改造教育自己,了解民情,增进和人民的感情,密切与人民的关系,这样,自己的“明德”更会有思想感情的升华,“明德”必然更明,感情思想,立场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新”在其中。 止于至善:明德亲民达到极至,与天地合其德,至正至诚至善,也就是子思《中庸》所谓“尽性”,孟子的所谓“尽心”。 这就是《大学》之道,是学做人做事,为政为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问的宗旨和纲领。 2. 知止而后有定 【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解读】止,追求崇高的理想目标,不达理想目标不止步。如上文中的“止于至善。” 原文的意思是:有崇高的理想目标,就要有坚定的志向和坚忍不拔的定力;有坚定的志向和定力,才能心无旁鹜;心无旁鹜,镇静自若,才能矢志不渝,心安不躁;矢志不渝,心安不躁,才能深谋远虑,一往无前;深谋远虑,一往无前,才能得到崇高理想目标的实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凡事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笃志力行,持之以恒,坚忍不拔。这就是成已成物成天下之道 。大学问要有大目标,做大学问成大事业者必有过人之节,坚定的志向和坚忍不拔的定力。 3. 致知在格物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止于至善 ——我读〈大学〉〈孟子〉》是刘家望先生继《修已安人——我读〈论语〉》、《诚之为贵——我读〈中庸〉》后又一部结合自己人生体会解读“四书”的著作,至此,“四书”全部解读完毕,故取“止于至善”为书名,刚好切合本次解读的主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内容介绍: 本书是作者读《大学》和《孟子》的心得笔记,是对《大学》和《孟子》逐章逐句的解读,对原著章句作了比较准确通俗的阐译。阐译参照了古今诸多专家学者的注疏和诠释,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政学修养,深研原著义理,认真思考原著经典的现代价值,着重阐释了《大学》的“三纲八目”和《孟子》的“性善、仁政民本、尽心养性”的思想,突出“诚意、正心、修身为本,仁政、亲民、止于至善。”故本书以“止于至善”为书名,表达了作者对这两部经典之作深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