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词侠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

豪放词侠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
作者: 杨璐 著
出版社: 中国书籍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3.60
折扣购买: 豪放词侠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
ISBN: 9787506894685

作者简介

杨璐,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唐诗宋词、中国古代小说美学等领域,见解深刻,在教育学、写作等方面也有着颇为丰富的经验。

内容简介

第二章 生不逢时:屡被辜负的爱国情怀 率军南下,奉表归宋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完颜雍发动政变,推翻完颜亮的统治,在辽阳府称帝,世称金世宗。金人政权的更迭让宋朝在与金人的对抗中迎来了转机,一心报国的辛弃疾也似乎看到了收复中原的希望。 审时度势,南下建康 完颜亮死于兵变,完颜雍刚夺帝位,金人暂时陷于新政权的内部斗争之中。而此时的宋朝军队在中书舍人虞允文的战略部署下,在长江水面阻截金人。宋军火烧金军三百余船,守住了长江,成功阻止了金人继续渡江南下的步伐。 面对宋金交战战局的变化,辛弃疾和耿京等山东义军首领们共同商议南下归附南宋朝廷。 辛弃疾不仅善战,且腹有诗书,成为代表义军南下联络朝廷的不二人选。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辛弃疾、诸军都提领贾瑞等一行人南下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赵构。 辛弃疾一行人面见宋高宗之后,表明了愿意抗击金人、归附朝廷的决心,受到了宋高宗的称赞。宋高宗肯定了耿京军队对朝廷的忠心,并传达旨意,给予任命,耿京被任命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贾瑞授敦武郎、阁门祗侯,耿京所率领义军中有大大小小二百余将领均得到任命。耿京所率领的山东义军也正式受大宋节制。 辛弃疾一行人身带任命状,回山东向耿京传达朝廷旨意,却不料山东的义军内部遭受了重大变故。 怒俘叛将,步入仕途 在辛弃疾等人南下与朝廷联络期间,山东义军中任将领的张安国被金军收买,将耿京杀害,义军内部大乱,不少参加义军的农民回归田园,留守的义军被迫跟随张安国投靠金人。 回山东的途中的辛弃疾,听到耿京被杀、义军大乱的消息后陷入了两难,回山东,山东已经再无他的立足之地,回建康,又无法向朝廷交代。“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宋史·辛弃疾传》) 血气方刚的辛弃疾,带着对金人践踏中原的愤恨,以及对叛徒张安国的怒火,做出闯金营、俘叛徒的决定。 辛弃疾与交好的王世隆、马全福等将领商议之后,率一小队骑兵,向着金军军营杀气腾腾地袭去。彼时的张安国正在军营帐中与金人觥筹交错、举杯畅饮。 辛弃疾等人出其不意、来去如风,金军措手不及,张安国被俘。辛弃疾等50余人从五万金军之中杀出一条血路,一路疾驰南下至建康。 叛徒张安国最终被斩首示众。辛弃疾的智勇行为轰动朝野,宋高宗再见辛弃疾,也不由得连声叹息。“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南宋洪迈《稼轩记》) 宋高宗任命辛弃疾为江阴签判,时年二十三岁的辛弃疾也由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诗词欣赏 汉宫春·立春日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赏析 辛弃疾从金人占领的山东初到南方,心中迫切想着尽快收复北方失地。在寓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时的一个初春,恰逢立春日,辛弃疾创作了这首词。 这首词的上阕着重写景色,下阕着重写心情。 初春时节,气温渐暖,女子们头上的袅袅春幡也预示着大地回春,但是偶尔的风雨天气还是会让人深感寒冷,燕子也没有从南方回到北方去,辛弃疾感受着初春景色,却没有心思准备过节的东西。 自立春后,春风就开始一刻不停歇地送着暖意装饰人间,新的一年开始了。照镜子时能看到自己的发须更多了几分苍白,容颜更多了几分苍老,心中愁绪万千,不忍也不愿去看花开花落;时间飞逝,春天也会很快过去,到时大雁北飞,恐怕比自己还要更早回到北方。 辛弃疾是心中有远大志向的人,但现实常不能遂人愿,春来春去、季节交替,在辛弃疾的眼中,不仅仅是景色,而且是岁月的流失。辞旧迎新,南方一片欢乐景象,而北方却山河破碎,故土难收。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纵然春景优美,但心中收复北方失地的愿望始终还未实现,又怎能让他心中不苦闷呢? 上递政论,频遭冷遇 江阴签判是文职,对于富有学问的辛弃疾来说,负责起草、书写来往公文,日常工作虽烦琐但并不难,令他苦恼的是满腔抱负无处施展,更得不到南宋朝廷的积极回应。 积极献策,无奈官微言轻 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宋高宗赵构禅位,宋孝宗赵昚继皇位,与金人是议和还是继续抗争,朝廷内部开始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 也是在这一年,辛弃疾初到江阴任职,在对金人的态度上,他是主战的。江阴距离建康虽不远,但仍有一段距离,作为一个七品文官,他的声音如何才能传到朝堂上去呢? 很快,辛弃疾向朝廷直抒胸臆的机会来了。 宋朝督查军旅事宜的高级官员张浚来江阴巡视,此人在朝廷颇有威望,辛弃疾希望能通过拜见张浚来传达出自己对于宋金时局与战事的分析,并希望自己的建议能被朝廷听到和采纳。 辛弃疾找到合适的时机拜见张浚,大胆陈述了自己对宋金当下时局的缜密分析。 辛弃疾认为,金人一向对各地区、各族压榨严重,对军队“调发甚难”,再加上金人新政权刚刚建立,尚未站稳脚跟,因此正是宋军出兵的好时机,不妨多地分兵佯攻,分散金人兵力,再集中兵力攻打和收复山东,切断金人对北方的控制,指出应“分几军趋关陕,他(金人)必拥兵于关陕;又分几军向西京,他必拥兵于西京;又分几军望淮北,他必拥兵于淮北,其他去处必空弱。又使海道兵捣海上,他又著拥兵捍海上。吾密拣精锐几万在此,度其势力既分,于是乘其稍弱处,一直收山东。虏人首尾相应不及……截成两段去”(《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论兵》)。 除了调兵战略,辛弃疾还指出宋朝廷可以鼓励地方起义军响应朝廷的出兵,官民合力打击金人。 这样的战略部署是辛弃疾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在当时宋金时局中也是一种较为合理的军事战略,可惜的是,张浚以其“只受一方之名”“不能主之”的说辞婉拒。 实际上,张浚并非不认可辛弃疾的建言。辛弃疾的建议不无道理,只是张浚比辛弃疾更了解宋朝廷的党派之争,这样的建议必然会受到主和的保守党的反对。 后来,张浚终究还是写下了发兵山东的奏请。张浚之子携张浚的奏议呈递于朝廷,果然遭到了右仆射兼枢密使史浩的极力反对。史浩上疏朝廷,坚决否定张浚出兵山东的谋划。 史浩认为,宋人可以想到出兵山东牵制金人,金人就不能想到南下攻打两淮、荆襄牵制宋人吗?两淮、荆襄距离大宋京师很近,如若受袭,恐怕会伤及大宋根本,可能导致大宋完全沦陷。这样的顾虑看似合理,实际是过于保守、一味向金人妥协的态度。 无论过程究竟如何,辛弃疾所谋划的军事战略终究未能成行。 ☆铁血柔情、文武双绝,带你走近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从豪侠到将军,再到无人能及的“词中之龙”,讲述辛弃疾命运多舛,却始终初心不改的一生。 ☆深入解读多首经典词作,词中的爱国情怀与豪情壮志,读来情真意切,让人热血沸腾。 ☆通过辛弃疾悲壮曲折的人生,了解他所处的时代。 ☆内容丰富翔实,文笔优美细腻,版式清新,双色印制。 ☆一部富有内涵的著作,读了辛弃疾,才懂什么是“男儿到死心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