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到无穷大
作者简介
乔治·伽莫夫(1904—1968)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曾开创性地提出天体物理学的“大爆炸”理论,还在生物学领域首先提出“遗传密码”理论。《从一到无穷大》是伽莫夫的代表作,启迪了无数热爱科学的年轻人走上科学的道路。195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表彰他在科学普及方面的巨大贡献,授予他卡林加科普奖。
内容简介
分析物体属性时,最好先从我们熟悉的“正常尺寸”的物体入手,一步一步探寻其内部结构,最终在肉眼不可见的地方锁定一切物质属性的终极源泉。一开始,我们先讨论一下餐桌上的蛤蜊浓汤吧。不是因为它既营养又美味,而是因为它是一个所谓混合物的好例子。无需显微镜即可看出,它是许多不同食材的杂烩:蛤蜊、洋葱、番茄、芹菜、土豆、胡椒、肥肉,并用盐和水一起烹煮。 日常生活中的多数物体,尤其是有机物,基本都是混合物,即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但许多时候,我们需要仰赖显微镜才能认清这一事实。比如,借助低倍显微镜(有时只需要很小的倍数即可),我们就能看出牛奶是一种由悬浮的奶油颗粒与统一的白色液体组成的乳浊液。 普通的花园土就是由各种微小颗粒组成的精细的混合物,包括石灰石、高岭土、石英、氧化铁以及其他矿物质和盐,再加上源自腐烂动植物的各种有机物质。普通花岗岩也是如此,将抛光的花岗岩表面放在显微镜下,我们能马上看出它是由三种不同物质(石英、长石和云母)的小晶体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在研究物质内在结构这道向下的阶梯中,异质(混合)材料的构成只是第一步,或者说,我们才刚走到楼梯口,接下来,我们可以直接研究构成混合物的各种同质(纯净)成分。对于真正同质的物质,比如一段铜丝、一杯水,或房间里的空气(当然要去掉悬浮的灰尘),不论我们怎么用显微镜观察,也看不出任何由不同材料组成的痕迹,它们整体都是均匀一致的。的确,铜线等几乎所有真正的固体(排除掉玻璃等非结晶体),放大许多倍后总会显露 出所谓的微晶结构。但同质材料中看到的不同晶体都具有一样的性质,只是铜丝中只有铜晶体,铝盘中只有铝晶体,就像压缩的食盐中只有氯化钠晶体一样。通过一种专门的技术——慢结晶,我们可以将盐、铜、铝或任何其他同质物质的晶体尺寸扩张到任意程度,而由此得到的“单晶”物质里里外外都是完全同质的,就像水一样。 经由肉眼和高倍显微镜观察,我们是否可以说,那些所谓的同质物质无论放大多少倍,看上去始终都一样呢?换句话说,我们能否相信,无论取多么少量的铜、盐或水,它们的性质都不会改变,并且永远可以细分为更小的碎片呢? 1.宇宙大爆炸理论推动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科普奖获得者伽莫夫代表作,新锐译者程玺参考多个不同版本,纠正二十余处错误,打造的新译本。 2.爱因斯坦、清华校长邱勇、人大附中教师李永乐推荐,《纽约先驱论坛报》《旧金山纪事报》高度评价,风靡全球数十年,被译成十几种语言畅销各国。 3.复原128幅手绘插图,详细注释,深入浅出,中学生也能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