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精)/儿童启蒙教育读物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半途而废 【成语溯源】 这则成语出自《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 弗能已矣。” 【成语释义】 途:道路。废:停止。原意指半路上停下来不再前进。比喻 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东汉时,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一天,他在路上拾到一块金 子,回家后把它交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 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轻视地呼唤过来吃 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东西呢?这样会玷污 品行。”乐羊 子听了妻子 的话,非常惭 愧,就把那块 金子扔到野 外,然后到远 方去寻师求 学。 一年后, 乐羊子归来。 妻子跪着问 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 子听罢,操起一把刃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 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一寸一寸积累起来,才有一丈乃至 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 白浪费掉了。读书也是如此,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 识,不断提升自己。如果半途而废,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继续去完成学业,一连 七年没有回家。 不耻下问 【成语溯源】 这则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成语释义】 指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地位、辈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 耻辱。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 问事情,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 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知礼的表 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他去世 后,人们授予他“文”的谥号,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 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 “孔圉聪敏又勤 学,不以向职位 比自己低、学问 比自己差的人 请教为耻辱,所 以可以用‘文’ 字作为他的谥 号。” 捕风捉影 【成语溯源】 这则成语出自《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 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影,终不可得。”《朱子全书》:“若悠悠地 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成语释义】 原意指事物像风和影子一样难以捉摸。后用“捕风提影”比 喻说话或做事没有事实根据。 汉成帝到了四十多岁还没有子女。他焦虑万分,后来听信方 士的话,在长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赐给他子女, 花了很大的力气,但并没有什么效验。 光禄大夫谷永对汉成帝说:“我听说对于明了天地本性的 人,神怪根本 不去迷惑他; 懂得万物之 理的人,不可 能受别人蒙 蔽。现在有些 人大肆宣扬 祭祀鬼神,还 谣传服了不 老药,就可以 长生不老。他们所说的话,听起来那样美好,可是你要寻找它,却 虚无缥缈,好像要缚住风、捉住影子一样不可能得到。希望您不 要再让那些行为不正的人干预朝廷的事。” 汉成帝认为谷永说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不再祭 祀鬼神、祈求上天赐福了。 百感交集 【成语溯源】 这则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 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感交集。 【成语释义】 感:感想;交:同时发生;集:聚拢。无数感想交织在一起。形 容感触很多,心情十分复杂。 卫玠,晋怀帝时任太子洗马。 西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晋怀帝永嘉三年(309 年),北方的匈奴贵族刘裕乘机起兵入侵,致使时局更加混乱。 为了避开战乱,卫玠决定举家南迁。 卫玠一向体弱多病,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经千辛 万苦。在将要渡长江的时候,憔悴不堪的他对左右的人说:“见到 这白茫茫的江水,心里不由得百感交集。只要是一个有感情的 人,又有谁能排遣这万千的思绪和感慨呢!” 由于社会动荡,卫玠南迁也没有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过江 不久,妻子便亡故。他辗转到达建康,于永嘉六年(312年)病逝, 年仅二十七岁。 杯弓蛇影 【成语溯源】 这则成语出自汉·应劭《风俗通·怪神》:“时北壁上有悬赤 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成语释义】 原意指误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当做蛇。比喻疑神疑鬼,妄 自惊慌。 从前,有个叫应彬的县令请主簿杜宣到家里饮酒。厅堂的北 墙上挂着一张弓,碰巧当时光线折射,那张弓的影子映在杜宣的 酒杯里,恰像一条蛇在蠕动。杜宣一见,吓得面如土色,浑身起了 一层鸡皮疙瘩,他硬着头皮勉强喝了下去,然后便借故告辞了。 回家后,他便一病不起。 应彬得知杜宣的病因后,觉得很纳闷。回到家里,他坐在杜 宣上次坐的位置,摆上一杯酒,果然,杯子里出现了一条小蛇。应 彬更加奇怪了,他冥思苦想,细致观察,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是 墙上挂着的一副弓箭作的怪。 他立刻请人接杜宣来,让他坐在原位,指着杯中的“蛇”对 他说那只不过是弓的倒影而已。杜宣听了他的话,心情顿时放松 下来,病也很快痊愈了。 出尔反尔 【成语溯源】 这则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 也。” 【成语释义】 尔:你。原意指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后 来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战国时,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最终邹国被打败,有很多 将士在这场战争中伤亡。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 争中,我手下的三十三个官吏被杀死了,可是老百姓却无动于 衷7枣,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真 是太令人生气了。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 要是不杀吧,却又不能消除心头之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轻力壮的人纷纷外出 逃荒,而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荒郊野外之中,可大王的粮仓还 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 告给您。他们手握重权,不但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还残害百 姓。” 孟子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曾子说过 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 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 些长官了。” 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和惩罚他 们。如果您施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心甘 情愿为他们献出生命。” P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