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 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作者简介
贝尔纳·斯蒂格勒(1952— ) 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的学生和好友。曾任巴黎国际哲学院教导主任、宫片涅技术大学“技术认识、技术组织和技术体系”研究中心主任、法国音像研究所副主任,曾指导过应用于文本、图像和声音的数字技术领域的多项研究。他的哲学著作《技术与时间》系作者在德里达指导下,积十多年的研究和教学成果而成的博士论文,被认为是21世纪末法国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作者本人也因此成为引人注目的哲学新星。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技术进化论 1. 一般历史与技术史 吉尔制定的技术体系的一般性概念,是建立在历史科学的规范之上的。这个概念并非指某个特定的技术体系,而是指不同技术体系的接替。一个体系的确立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技术的进化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从而使以往的成果、由一系列的相互依赖关系决定的结构化趋势、各类互补的发明,以及技术和同时期特有的其他领域的关系都相对稳定化。 他提出的这种历史的方法并不仅仅涉及技术史,而且也适用于一般的历史:要确立“一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物质世界制约的历史学”,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来把握通常的物质世界的协调,要针对技术在整个“人类体系”协调的结构中的位置问题,展开和其他体系(经济、语言、社会、认识论、教育、政治、军事等)的专家的对话,并且要为技术的发展分期。 由此出发,吉尔研究的是从一个技术体系向另一个技术体系过渡的可能性。他试图从共时性原则出发,描述和解释历时性的断裂、转变和变革,即通常所说的技术特有的发展。他指出:“那些在科学发展中显得并不简单,但明晰、严谨的现象,在技术的发展中却远非如此。” 如何产生发明?同科学的发展相反,“如果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逻辑可寻,那么这个逻辑并不完全是独立的。技术发展首先需要一种协调,因为孤立的技术是不存在的,它需要其他辅助技术” 。对于某个特定的技术来说,它的发展逻辑首先是由它存在其中的技术体系决定的。 在一般性的历史中建立一门真正的技术史及其方法论的必要性,最先由费福尔提出。他认为技术史是“诸般需要开创的学科之一,或差不多是如此”,这个观点尤其符合勒菲佛尔· 德· 诺埃特的理论,他认为,以鞍套马标志的技术革新曾经在奴隶制消亡的过程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同时提出了技术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和历史中的技术决定论等问题。 这些观点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见,协调一般性历史和技术史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困难的。 —首先存在着“技术”这个对象的内在的困难,即怎样避免局限于特殊、孤立的技术史之中:技术史涉及的是超越各种技术之上的一般性技术本身。诚然,历史上存在过的,只能是各类具体的技术,因为技术的本性就是专业化。 一般性技术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个结果。但是各类具体的技术的历史又需要这个结果来形成一门技术史。 —另一个困难是:如何同一般性历史的其他领域恰当地衔接,这就使技术史内在的困难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经济、政治、人口等方面的事件,只有在一个历史事件的统一体中才能构成一般性历史。这就又一次表明,结果为它借以产生的过程提供了统一性。 技术体系的概念就是要解决以上两方面的困难。它是一个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反过来为一个更可靠的起点提供了可能性。 2. 技术体系 正如在语言学中一样,体系是树立对象的基点,它的一系列概念就是要从建立于现实基础上的一般性体系的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整合现实。和语言学一样,体系是一个核心的范畴。 技术的整体和部分构成的结构是一个能产生反馈效应的静态组合:比如炼钢厂使用蒸汽机设备生产出优质钢材,而优质钢材又可被用来生产更先进的设备。这就是所谓的技术体系的概念:各种不同层次的组合结果产生静态和动态的相互依赖关系,这些关系又遵循一定的运行规律和变换程式。每一个层次都被一个更高的层次所包含,同时,每一个高层次也依赖它自身所包含的低层次。这就形成一个体系化的一个技术体系构成一个时间统一体。它意味着,技术进化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联合只有在实现了一个整体技术共同的层次之后才能产生并起作用,即使总会有个别次要的、独立的技术层次游离于总层次之外。” 围绕这个平衡点形成的是一种平均性的技术层次。 技术体系朝复杂化和各组合部分之间联合的方向进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日趋复杂,确保技术体系运行的内在联系也就越来越多。”这种从属关系的世界化—即技术非地域化的普遍性—导致海德格尔所说的构架现象:一个全球性的工业技术,在有系统地全面开发各类资源的同时,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的相互依赖关系。 技术哲学的扛鼎之作,作者系德里达的学生与挚友,入选北京大学、南京大 学等高校哲学系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