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研究与解义

《周易》研究与解义
作者: 唐琳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0.10
折扣购买: 《周易》研究与解义
ISBN: 9787100223843

作者简介

唐琳,1973年生,湖北襄阳人,200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是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易学哲学。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周易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周易学会副会长。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持或参与教育部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多项。

内容简介

《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部奇书,自成书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秦代时它被视为卜筮之书,避免了被焚毁的命运,未尝间断流传不息。至汉代,儒家以它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为其作注的经学家不胜枚举。魏晋时期它被看成是“三玄”之一,为玄学家所关注。到了理学盛行的宋元明清时期,它又成为理学家阐发天道性命的重要思想资源。清代中期以后,它又为汉学家们所重视,汉学家以朴学见长,对《周易》的研究在乾嘉蔚为一时风气。可以说,易学研究贯穿在中国传统学术史发展的整个进程中。历朝历代的思想家通过注释与研究《周易》,阐发了富于时代特色、理论关切各不相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周易》也因之成为中国传统学术中一部极其重要的经典。 从易学史的角度看,在漫长的演进中,易学分化出了以象数为主旨与以义理为主旨这两种研究路径,前者可追溯至两汉,代表人物有郑玄、荀爽、虞翻等,他们以象为《周易》的根本,认为易辞都是观象所系之辞,研究《周易》的重点在于揭示易辞的象数来源。为了将易辞落实到取象上,他们发明了诸多易学体例,如升降、之正、互体、卦变、反对、旁通、五行、纳甲等,从而建立起了庞大的象数易学体系,与此同时,其弊端也暴露出来,由于一味重视象而忽视了理,象数学发展至东汉后期陷入了牵强附会、支离无理序的困境,最终使易学研究步入了死胡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王弼为代表的义理易学兴起,其后胡瑗、欧阳修、张载、程颐等皆继承王弼的解释路数,以申发《周易》所蕴含的圣人之意为重点,服膺《系辞》的“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之说,认为理或者说圣人之意,才是《周易》的根本,而易象不过是阐明义理的手段或工具。为了争求正统地位,这两派易学家相互批驳,争执不下。直到今天,这场争论的余音依然存在。 这些分歧与争论,看上去似乎只是发生在易学研究的内部,属于易学的问题,其实它们所反映的是波澜壮阔的学术思想史的更迭演进,其深层的原因是社会与制度的变迁,以及相应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与创新。如果没有两汉经学的背景,就没有郑玄、荀爽、虞翻易学的兴起,如果没有魏晋玄学的思潮,也不可能有王弼的易学,如果没有北宋儒学的复兴运动,也就不可能有胡瑗、张载、程颐的易学。反过来,郑玄、荀爽、虞翻的易学推助了两汉经学的发展,王弼的易学推助了魏晋玄学思潮,胡瑗、程颐的易学推助了北宋儒学的复兴,成为宋明理学的先声。 笼罩古代中国思维世界几千年的占筮与哲理之书 。《周易》是传统文化史籍中最重要的一部经典之一。 《周易》表现了古代中国的人文智慧与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