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冲动和孱弱的精神: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导读(潘知常西方)

强大的冲动和孱弱的精神: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导读(潘知常西方)
作者: 柏定国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0.15
折扣购买: 强大的冲动和孱弱的精神: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导读(潘知常西方)
ISBN: 9787559475862

作者简介

柏定国,博士,教授,博导,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教学成果两次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均排名第一)。主要从事文艺学、文化产业教学与研究,以及职业教育创新和数字乡村发展实务与研究。

内容简介

三、 舍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舍勒被视为现代德语学界的传奇人物。舍勒身逢社会理论和现象学哲学这两大20世纪主流学术思潮初兴之时,以其卓越的思想才华将现象学哲学和社会理论的思想方式广泛应用到传统的哲学、伦理学、神学领域以及新兴的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甚至出人意料地将现象学哲学的“直观”与社会理论的“视域”结合起来,并迭拓新题,建树广却不流于浅泛。社会理论的创始人韦伯称舍勒为“现象学家、直觉论者、浪漫的浪漫论者”,言下之意,舍勒的社会理论并不纯粹。社会理论的另一位创始人特洛尔奇 则认为,舍勒哲学尽管深刻之见与浅泛之见混杂,但“总体看极有意义”。同样,在某些现象学家看来,舍勒的现象学并不纯粹,偏离了胡塞尔的“教旨”。然而,在海德格尔看来,舍勒的“偏离”却使其哲学具有超强的力度。甚至感叹舍勒有如一个“精神的挥霍者”,浑身都是学术才华。事实上,正是凭靠将现象学哲学和社会理论的思想方式应用到传统学术论域,舍勒学术才产生了广泛的辐射力。 舍勒的学术思想历程被史家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1899—1911),即“哲学:作为对意识的价值批判”时期。从博士论文开始,舍勒就一直深受新康德主义和生命哲学的影响,关注的是伦理、逻辑与心理的关系。当舍勒接触到胡塞尔的现象学和韦伯、桑巴特、特洛尔奇的社会理论之后,便果断抛弃新康德主义,彻底否定自己已有的研究思路。 在奥伊肯的指导下,舍勒于1897年、1899年先后在耶拿大学分别以《论逻辑原则与伦理学原理之关系的确定》 、《先验的方法与心理的方法》两篇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和任教资格。其间他因为对社会问题的兴趣于1898年前往马克斯·韦伯执教的海德堡大学游学一年,并在韦伯的影响下,写作了《劳动与伦理》 一文。1900年,26岁的舍勒在耶拿大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期间,新康德主义和尼采、狄尔泰、西美尔、奥伊肯等人的生命哲学对舍勒思想的发生产生了重大影响。1902年在一次哲学研讨会上,舍勒结识了胡塞尔,他声称“从这一时刻起,一种精神的联系便得以形成”。1906年12月,舍勒离开耶拿,经胡塞尔介绍,前往慕尼黑大学任私人讲师,并担任特奥多尔·利普斯的助手。随后参加了现象学“慕尼黑小组”,舍勒的思想日臻成熟。1910年他因婚姻问题丢掉了教职。1910—1911年,舍勒以私人身份前往哥廷根大学演讲,在那里他认识了许多现象学“哥廷根小组”的早期成员。1911年,舍勒发表了他首篇以现象学为基础的文章《论自身欺罔》。 中期(1911—1919),即“现象学的哲学”时期。与现象学“慕尼黑小组”“哥廷根小组”的广泛接触,使舍勒思想迅速成熟。借助胡塞尔的现象学直观,舍勒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神学乃至政治学诸论域纵横捭阖,论著迭出,被称为“现象学的施魔者”。 舍勒在1912年开启第二次婚姻。 1910—1918年间,舍勒作为一个私人学者、讲演者和自由撰稿人活跃在德国的思想舞台,这是他一生最困顿潦倒却最为多产的时期。1913年他成为胡塞尔主编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的编委,在《年鉴》第一、二卷上发表了他的代表著作《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 ,还出版了“情感生活现象学”方向上的名作《论现象学与同情感理论以及论爱与恨》,一时间声名鹊起,跻身德国一流思想家之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舍勒发表了大量为战争辩护的作品,如《战争天才与德意志战争》《战争的后果》《德意志仇恨之源》等,他把这些著作视为他在《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中“所阐释的一般伦理学原理在一系列个别问题和时代问题上的具体运用”。1918年战争结束后,舍勒被聘为科隆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随后又被聘为科隆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 后期(1919—1928),即“哲学:作为现象学与形而上学的统一”时期。舍勒致力于开拓自己的学术创构——在哲学领域提出了“哲学人类学”构想,力图整合心理学、生理学等新兴实验学科的知识成果;在社会理论领域开辟了“知识社会学”方向,力图化解历史主义的巨大挑战。 1919年舍勒遇到了玛丽亚,并迅速地相爱了。1924年舍勒与玛丽亚结婚,开启了他的第三次婚姻。天主教会认为他触犯了教会的婚姻法,是一位不称职的伦理学教授,舍勒因而与教会日渐疏远并最终脱离教会。舍勒思想进入剧烈震荡期。1921年他出版了其宗教哲学方面的主要著作《论人之中的永恒》 ,但很快他的立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说:“我正花费大量精力在我的形而上学上,并已取得根本性进展,据此,我的宗教生活将慢慢改变,这带给我深深的满足。”在这种新的立场下,舍勒开始了在新领域的拓荒。1924年发表的《知识社会学问题》和1926年出版的《知识的形式与社会》阐明了他的知识社会学主张。1927年4月关于“人的独特地位”的讲演奠定了其现代哲学人类学的基础。1927年发表的《理念论—实在论》 展示了他有关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研究方面的努力。1928年,舍勒受聘为法兰克福大学哲学讲座教授,但因心脏病突发于当年5月19日逝世。计划中的哲学人类学和形而上学方面的著作均未及完成。 舍勒堪称现代思想“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汇聚了费希特 、奥伊肯和俄国思想家索洛维约夫的唯心论道德哲学,洪堡的文化—政治哲学,尼采、柏格森、狄尔泰的生命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韦伯、桑巴特、特洛尔奇的历史—社会理论。舍勒思想的立足点,则是经帕斯卡尔上溯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心学传统。舍勒试图据此整合现代西方思想的各条路径,不幸盛年早逝,宏愿未竟。尽管如此,德语学界认定,舍勒思想的力度堪与帕斯卡尔、克尔恺郭尔、尼采一类思想大家相提并论。 ·只有进入经典名著,才有机会真正生活在历史里,历史也才真正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未来也才向我们走来。 ·这些生命美学经典名著是亘古以来的生命省察的继续。在它们问世和思想的年代,属于它们的时代可能还没有到来。它们杀死了上帝,但却并非恶魔;它们阻击了理性,但也并非另类。它们都是偶像破坏者,但是破坏的目的却并不是希图让自己成为新的偶像。它们无非当时的最最真实的思想,也无非新时代的早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