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苑:妙语的花园/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第六辑
作者简介
钟克昌:台湾师大文学系博士。曾任教于台湾科技大学。著有《帛书校王弼本諟正本道德经本谊徽音》《老子章句字义新探》《戴氏转语索隐》《战国策:隽永的说辞》《说苑:妙语的花园》 等。
内容简介
炳烛之明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君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南山之竹 孔子问子路:“你喜欢什么?” “喜欢长剑。”子路回答。 孔子说:“我不是问你喜欢哪样东西,而是问你想要学什么!如果凭你已具备的才能,再加上一番学问的修养,谁能赶得上你呢!” “学问也能增加力量吗?”子路问。 孔子说:“一个国君如果没有敢诤谏的臣子,国政就会腐败;一个读书人如果没有教导自己向善的朋友,品德就会变坏。正在狂奔的马匹,绝不能松懈鞭策;已经可以用的弓,还得安放在檠器里才不会变形。木材接受墨线的约束,才能刨得笔直; 人能接受忠告,才会日趋完美。能接受学问,注重请教,还有谁不会顺利成功呢?要是破坏仁道,讨厌读书人,那简直是终生在接受刑罚。所以说君子不可以不从事学问的修养。” 子路说:“南山有竹子,不用人工搓揉矫正就非常笔直;砍来做箭杆,可以射穿坚韧的犀牛皮。这样说来又怎么用得着学问的修养呢?” 孔子说:“南山的竹子本质固然美好,要是把箭尾安上羽毛,把箭头磨得很锋利,那么射进去不是更深吗?” 子路听了马上下拜说:“敬受教诲!” 择人而树 阳虎得罪了卫国,逃到北方,见到赵简子就说:“从此以后,我不再提拔人才了。” “什么缘故呢?”简子问。 阳虎回答说:“在卫国的时候,那宫廷里的侍臣,被我栽培的超过半数;朝廷的官吏,我所提拔的,也超过了一半;驻守边疆的武士,我所选派的,也超过了一半。如今那宫廷里的侍臣,亲自在国君面前离间我;朝廷的官吏,亲自在众人面前伤害我;驻守边疆的武士,亲自在军队中胁迫我。” 简子说:“只有贤能的人才懂得报恩,不贤能的人是办不到的。种桃李的人,夏天有树荫可以纳凉,秋天有果实可以吃;种蒺藜的人,夏天没树荫可以纳凉,秋天只能得到它的刺。过去你所栽培的,都是蒺藜;从今以后,要先选择好人再加以栽培,不要已经栽培了才来选择。” 下喑上聋 公叔文子当楚国令尹,当了三年,百姓都不敢去找他。公叔子知道了就说:“太庄严了!” “朝堂庄严点,难道说会妨碍到国家的治理吗?”文子反问。 公叔文子说:“太庄严了,下情就不能上达;下面的人沉默不语,在上位的人就变成聋子;聋子和哑巴不能互相通话,怎么能够治好国家呢?顺着针缕织下去,就可织成帐幕;一升一斗累积, 就可塞满仓库;汇聚小水流就能变成江海。英明的人主接受的意见不一定都实行,但从来没有不接受意见的。” 楚材晋用 蘧伯玉出使到楚国去,在濮水边遇到楚公子晳。子晳拿着喂马的草料迎接他,说道:“请问贵客要上哪儿去?” 蘧伯玉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向他敬礼。公子晳说:“我听说上等的士可以把女色寄托他,中等的士可以把言辞寄托他,下等的士可以把财富寄托他。这三种士能够以身相托吗?” 蘧伯玉说:“我乐意接受你的付托。” 蘧伯玉到了楚国,拜见了楚王,把出使的事情办妥后,坐下来聊天,自自然然地谈到了士。楚王问道:“哪一国的士最多?” “楚国的士最多。”蘧伯玉回答。 楚王听得乐坏了。蘧伯玉慢吞吞地又说:“楚国最多士,楚国却不能用。” “这是什么话呢?”楚王紧张地问。 蘧伯玉说:“伍子胥生长于楚国,逃亡到吴国,吴国接纳他,任用为宰相,后来出兵攻楚,毁坏平王的坟墓。衅蚠黄生长于楚国,奔走到晋国,替晋国治理七十二县,使得行人不捡拾别人遗失的东西,老百姓不贪得非分的财物,城门不必关闭,国内没有盗贼。今天我来贵国的时候,在濮水边遇到公子晳,看他行色匆匆的,又不知道他将要去治理什么地方了。” 楚王听了,赶紧派遣一位专使,乘坐一辆四马拉的华贵车子, 加上副使的两辆快车,尽全速去追赶公子晳。原来公子晳还逗留在濮水边,满怀信心地在等待好消息呢!他因为付托得人,终能回到楚国而被重用。 何能相梁 听说梁国宰相死了,惠施喜滋滋地动身到梁国去。他上船渡河时,匆匆忙忙地竟掉到水里,好在被划船的人救起来。船夫问他说:“先生匆匆忙忙地要到哪儿去呢?” “梁国没有宰相,我要去当梁国的宰相。”惠施回答。 “你连上船都这样莽撞,弄得全身湿,怎么能当梁国的宰相呢?要是没有我,你已经死定了。”船夫哈哈大笑。 “你成天在船上工作,这方面我当然赶不上你。至于安定国家,保全社稷,你跟我比起来,却像一条蒙昧无知还没开眼的狗罢了。”惠施说。 1.西汉儒家人生观的结集,比圣经箴言更接近实际。 2.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和典故流传下来,被广泛引用,如,仁爱及乌、择人而树、螳螂捕蝉、楚材晋用、橘化为枳,等等。可以作为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