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事(关于武汉和芝加哥的N段往事)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由于崛起于滩涂之地,低洼不平的地势让汉正街 的街巷很难保持横平竖直的规矩形态,即便是有“官 街”之尊称的正街也免不了蜿蜒曲折, “上直而下 广”。不过,这些“纷歧莫绘”的街巷尽管没有明确 的东西南北的方向感,却有显著的辨识特征,正所谓 集舟为市,聚行为街,汉正街上的街巷大多以其聚集 的店铺的行业特点来直接命名,清初文人叶调元在《 汉口竹枝词》中形象地描述道:“街名一半店名呼, 芦席稀稀草纸粗。一事令人惆怅甚,美人街上美人无 。”词下注解为: “纬子、衣服、袜子、剪子、芦 席、草纸、打扣等街巷,皆以店名。惟美人街则山榛 隰苓,徒忾慕乎西方矣。”看来,除了“美人街”名 不副实外,其他诸如草纸巷、芦席巷等无不与店铺经 营的商品有关,沿用至今的“打扣巷”最初即以集结 了专为中式服装打制扣结的店铺而得名,明末清初进 入繁盛时期后沿街设有官钱局、钱庄和票号,一度成 为汉口的金融中心_~一但街名未改。又有“淮盐巷 ”,即为当年淮盐监销总局所在,富甲一方的盐商们 齐齐聚居于此,不仅家家比着建造雕梁画栋的深宅大 院,而且为了方便彼此之间的往来,在里弄住宅兴起 的时候竟别出心裁地在住宅的二楼修建起了过街楼, 将各家各户从空中串联起来。 滩涂之地的井水味苦质杂,难以饮用,老汉口人 只得去汉江边挑水,回家经过沉淀后,再烧开饮用。 为此,在汉正街的360个行当中,还多出了一门专司 挑水的职业,而《汉口竹枝词》也因此告诉那些初来 汉口的人们一个在杂乱曲折的街衢中辨认方向的办法 : “下路人家屋紧排,生人到此向难猜。但随水桶 空挑者,直到河边是正街。”任何一户居住在侧街小 巷里的人家,从汉江中取水都要经过正街,只要循着 挑水者的空桶,就不愁找不到正街。而在汉正街迂曲 的街巷中也专门开辟出了方便挑水的巷道,即《汉口 丛谈》中所记那些“九达街头”的“水巷”,因为挑 水者不间断地往来穿梭,水巷“炎天时节不曾干”, 终日都是湿漉漉的。除了“水巷”,汉正街还有“火 路”,有点儿类似于今天的消防通道。由于市廛稠密 , “后市前街屋似鳞”,以竹木和茅草为主要建筑 材料的房屋极易引发火灾,因此,早期汉口人在盖房 的时候多会特意留下一条“火路”,与相邻的屋舍间 隔开来。“火路”的宽窄不一,故又有“大火路”、 “小火路”、“新火路”等各种叫法。最出名的一条 “火路”当推永宁巷,乃流寓汉口的扬州客商李茂在 寸土寸金的地段上出资买下民舍若干楹,开辟出一条 一里多长的巷道,取名“永宁”。由于此项善举,李 茂也被封为朝议大夫,并被录入《扬州府志》卷五十 二《人物笃行》章中。 依照范锴在《汉口丛谈》中的说法, “汉口之 盛,所以由于小河也。然小河之水,实赖两岸夹住, 旋绕人江”。因水而兴的汉口, “十里帆樯依市立 ,万家灯火彻宵明”,码头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汉正 街上素有粮、盐、棉、茶、油、纸、药材及洋广杂货 八大商行之说,而在木帆船时代,这“八大行”的货 物流通,行行都离不开水运码头,因此汉口又被徽州 商人直接呼为“天下货物聚买第一大码头”。然而, 任何人要想在这个“九分商贾一分民”的大码头立足 ,仅靠一己之力都是无法做到的,于是,来自全国各 地的客商们惟有以地缘和血亲关系为纽带,以省籍结 帮,以行业成会,依靠行业帮会的力量,通过“街名 一半店名呼”的行业街市来划分势力范围,形成各自 的贸易优势。以药帮巷为例,据药王庙(怀庆会馆)遗 存的一块石碑上的记载,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 ,河南怀庆府河内县、武陟县、温县和孟县的药材商 共同出资,以怀庆会馆的名义买下“北至堤,南至街 ,东到大巷,西至杜家巷”的一大段荒地,修建覃怀 帮药王庙,以之为中心,将周围药帮一巷至三巷悉数 纳为药材商铺的行商范围, “凡西货、西药、京杂 货不准入帮”。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