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作者简介
暂无
内容简介
让欧洲走向爆炸,花费了50年。引爆它,却仅需 5天时间。我们所要研究的这套爆炸材料的制造,也 即形成冲突的基本原因,其实在这段短暂的第一次世 界大战史范围中是找不到的。事实上,一方面,我们 应当回顾普鲁士对于开创德意志帝国(Reich)的影 响,俾斯麦的政治构想,德国思想深刻的个性倾向, 以及当时的经济状况——德国曾企图以商业出口为主 ,不过目的并未达成;此外,加上一些其他理由,使 德国从原本的商业大国理念改变为世界强权观。我们 还应分析蕴含各色各样中世纪遗风的奥匈帝国,认识 其复杂的种族问题,做作的统治机制,暗藏在肤浅野 心底下、令其烦扰不堪的内部崩解的恐惧,以及其狂 乱寻求苟延残喘的行径。 另一方面,我们应检视那令人称奇的,支配俄国 政策的野心与理想主义的混合物。它致使靠近俄国边 界的邻国,特别是日耳曼邻邦间,弥漫着一片恐怖感 。这也可能是最终引爆战争的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种。 我们还应了解自1870年以来,法国因遭受侵略而对新 侵略所发出的持续警报;我们更应研究法国重建的自 信心。它强化了法国抵御进一步外侮的力量。还有, 我们应牢记德国攫取阿尔萨斯——洛林(Alsace- Lorraine)对法国所造成的伤害。最后,我们应回顾 英国从孤立政策转变为参与欧洲,成为欧洲系统成员 的做法,以及当它面对德国的敏感现实时,所展现的 缓慢觉醒。 在对半世纪欧洲历史作出上述的研究之后,我们 所获得的整体认知,应比绝大部分记载巨细靡遗的历 史更详实。这场战争发生的基本原因可归纳为三点: 恐惧、饥饿与傲慢。除此之外,发生在1871年至1914 年之间的国际事件,也是征兆。 总之,要找出点燃这次战火蛛丝马迹当中最重要 的转折点,是有可能,而且容易看到的。这些蛛丝马 迹事实上贯穿了1871年之后俾斯麦所建立的同盟结构 中。讽刺的是,俾斯麦原本并非将这同盟结构当作火 药库,而是将它视为保护伞,以便他所开创的德意志 帝国能和平成长。虽然俾斯麦的想法,早浓缩在他 1868年的一句话——“弱国终被强国吞噬”之中,而 他自己的胃口,却在1870至1871年战争的三顿饱餐之 后,得到满足。所以,我们不能谴责他,认为他的野 心比胃口大;就像他所说,他感觉德国现今是一个“ 心满意足”的国家。他的统治理念自此之后并非是扩 张,而是团结。为了争取足够的时间与和平,使新德 国保持稳定,他企图抑制法国国力的发展,使法国维 持在无法进行复仇之战的局面。但是结果证明这些做 法对德意志帝国并无好处。 俾斯麦并未对法国实施经常不断的直接胁迫。他 只准备切断法国与友邦或支持者之间的关系,以便间 接打击令人困扰的法国快速复苏。俾斯麦首先拉拢奥 地利与俄国,使他们和德国结为普通的结盟关系;同 时努力促成巴尔干半岛的和平,以防后者对结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