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温良恭俭让丛书

恭/温良恭俭让丛书
作者: 编者: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宣传部//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文体工作委员
出版社: 安徽教育
原售价: 24.00
折扣价: 15.60
折扣购买: 恭/温良恭俭让丛书
ISBN: 978753368129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锄麂触槐 经典古训 不定恭敬,民之圭也。 【出处】 《春秋·左氏传》 【浅析】 时刻不忘记恭敬,这是可以为人民做主的人。 故事欣赏 春秋时期,赵盾是晋国卿大夫,是杰出的政治家 、战略指挥家,谥号宣,史料中多称其为赵宣子、宣 孟。 晋国国君晋灵公是昏君,不行正道。赵盾曾多次 劝谏他。晋灵公很厌恶赵盾,就派了晋国力士锄麂去 行刺赵盾。 这天天色很早的时候,锄麂就出发去行刺,凌晨 就到了赵盾的家里。这时赵盾卧室的门却已经打开了 。赵盾已经穿好了朝服,端端正正地坐着,稍微闭目 养神,等候着上早朝。锄麂见了**吃惊,悄悄退了 出来,感叹地说:“赵盾一个人的时候,都不忘记恭 敬,这样的人是人民的靠山,是**的栋梁。假如我 杀了他,对不起**和人民,就是不忠;假如我不杀 他,又失信于君王,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 要触犯了一种,还不如死了。” *后,为了忠信两全,锄麂头撞槐树而死。 回音壁 锄麂是晋国的一个力士。他和赵盾没有任何恩怨 ,是*国君的命令去行刺赵盾。赵盾的恭敬态度,能 让锄麂生起如此深的钦佩之情,竟然愿意牺牲自己的 生命而挽救他的生命。由此可见恭敬多么重要。所以 我们应该做到“毋不敬”,时时提起恭敬之心。 【名言警句】 夫不忘恭敬,社稷之镇也。 ——《国语》 浅释:这个人不忘恭敬,是**的栋梁之材。 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 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 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曾国藩 浅释: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 就能身心强健。内心专一宁静,浑然一体,外表衣着 整齐,态度严谨,这是恭敬的方法;出门就像去拜访 尊贵的客人,就像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时所表现出来的 那种恭敬的样子,这是恭敬的气氛;凭借自己的才智 安抚百姓,必须做到一丝不苟、恭恭敬敬,这样百姓 才能信服,这是恭敬的效果。 孔子有礼 经典古训 予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出处】 《论语》 【浅析】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 详。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中国被称为“圣人”,主张以 “礼”治国。 孔子在鲁国做官的时候,服侍君王**尽礼。他 走进周公的庙里,每一件事情的礼仪都要向人询问, 以免失礼。 《论语》记载了孔子在朝、在乡的言谈举止、音 容笑貌,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往往神态、 言行都不同,表现出对不同人物的不同恭敬方式。孑 L子在家乡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 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言辞,只是说得比较 谨慎而已。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他和 上大夫交谈,态度中正自然;和下大夫交谈,态度和 乐轻松。国君来了,孔子的态度恭敬而谨慎,但又仪 态适中。孔子进入国君的宫门时,低头弯腰,态度恭 敬;快到国君面前时,小步快行,态度恭敬谨慎。回 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孔子出使别的 诸侯国,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举着**沉重的物 品。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时好像是给人递 东西。他的脸色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迈的步子很小 ,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 时,他显得和颜悦色。他和国君私下会见的时候,就 显得轻松愉怏。 恭,敬也。恭与礼相关联,属于礼貌中的外貌和 仪态。敬是与他人的关系有关,是对人的态度等。恭 、敬两字经常在一起出现。儒家**重视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认为恭敬和谦虚一样,都是为人处世的重要 准则,因为人只有以一种恭敬的心对待别人,对待自 己的职责,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 【名言警句】 恭而无礼则劳。 ——《论语》 浅释:一味恭敬而不懂礼法就会烦劳、忧愁。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孔子 浅释:恭敬、谨慎的态度符合礼,就不致遭*耻 辱。P3-8